1836至1866年間俄國彼得堡出版的文學和社會政治雜誌。1843年前為季刊,後改月刊。創辦人為普希金。最初兩年登載過普希金的《吝嗇的騎士》、《上尉的女兒》和《青銅騎士》,果戈理的《馬車》和《鼻子》,萊蒙托夫的《波羅金諾》。1837年普希金逝世後,由文學評論傢彼·普列特尼約夫接辦,因脫離現實,訂戶銳減。

  1847年,涅克拉索夫和民主主義作傢伊·帕納耶夫取得《現代人》發行權,別林斯基為刊物擬定瞭抨擊專制農奴制、宣傳革命民主主主義和“自然派”作品等綱領。1847至1848年上半年發表過赫爾岑的《偷東西的喜鵲》、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部分、岡察洛夫的《平凡的故事》、格裡戈羅維奇的《苦命人安東》、涅克拉索夫和奧加遼夫的詩。由於赫爾岑遷居國外(1847)、別林斯基逝世(1848)以及1848年法國革命後在俄國持續多年的政治逆流,《現代人》遭到嚴重挫折,但大體上仍能堅持現實主義方向,登出托爾斯泰的《童年》和《少年》、屠格涅夫的《木木》和《獵人筆記》中的新作、格裡戈羅維奇的《漁夫們》、岡察洛夫的《奧勃洛莫夫的夢》。但同時,德魯日寧的唯美主義文章也占有顯著地位。

  車爾尼雪夫斯基(1853年起)和杜勃羅留波夫(1856年起)主持編務後,在《現代人》上發表瞭他們的基本著作,並由涅克拉索夫協助,以農民革命問題為核心,團結詩人米哈伊洛夫、評論傢謝爾古諾夫等,使這份刊物成為革命民主派的主要論壇,其社會影響空前擴大。杜勃羅留波夫創辦的諷刺專欄《口哨》(1859~1863),更加強瞭雜志的戰鬥力。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岡察洛夫和格裡戈羅維奇對這種局面極為不滿,相繼與編輯部決裂。1859至1861年,《現代人》批評赫爾岑的《鐘聲》向自由主義倒退,對沙皇抱有幻想。1861至1865年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當代》和《時代》論戰,指責對方認為俄國應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保守觀點。1861年杜勃羅留波夫病逝,次年車爾尼雪夫斯基下獄,《現代人》被勒令休刊8個月。1863年由涅克拉索夫復刊,謝德林(翌年離去)、馬·安東諾維奇、格·葉利謝耶夫和亞·佩平加入編輯部,陸續登載過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斯列普佐夫的《艱難時代》、列舍特尼科夫的《波德利普村的人們》和《礦工》、格·烏斯賓斯基的《遺失街風習》、謝德林的短篇小說和涅克拉索夫的詩。1866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案以後被迫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