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劇作傢、戲劇活動傢。原名宋汝昭,河北豐潤人。1930年入北平大學法學院,與於伶發起組織苞莉芭劇社。1932年加入左翼劇作傢聯盟北平分盟,主編《戲劇新聞》。抗日戰爭前後,輾轉上海、太原、武漢、重慶、桂林、香港等地,領導新地劇社,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作傢戰地訪問團,組織新港劇人協會、中國藝術劇社,為推動中國話劇運動的發展作出瞭積極貢獻。1946年進入華東解放區,隨後轉赴東北,主編《生活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藝處處長,主編《解解放軍文藝》。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傢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傢協會常委。

  宋之的一生創作劇本40部。1935年發表處女劇作《罪犯》(又名《誰之罪》),初步顯示瞭戲劇創作的才能。1937年,他的早期重要劇作《武則天》問世,劇本集中描寫瞭“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下──也就是男性中心社會下,一個女性的反抗與掙紮”(《〈武則天〉序》)。嶄新的題材處理,鮮明的人物個性,使該劇在上海上演兩月不衰,奠定瞭他在劇壇的地位。抗戰時期,宋之的創作瞭《舊關之戰》、《刑》、《祖國在召喚》、《春寒》等21部劇本,表現瞭中華民族必勝的信心和高昂的戰鬥意志,藝術上也進瞭一大步。1940年發表的《霧重慶》,是這時期他的代表作。劇本通過流亡重慶的大學生的沉淪,描繪瞭一幅國民黨統治區陰冷、污濁的社會圖景,是最早揭露國民黨腐敗政治的力作。全劇結構工巧,人物生動,語言機敏,給人以自然成戲的藝術美感,體現瞭作傢質樸、練達的藝術特色。

  1948年,宋之的另一代表作《群猴》發表,對國民黨國民代表大會代表競選醜行進行瞭辛辣的嘲弄與揭露,表現瞭作者的諷刺藝術才華。第二年,宋之的與東川鐵夫合編瞭京劇《九件衣》,還寫有歷史劇《皇帝與妓女》、《西廂記》等。1955年發表《保衛和平》,再現瞭中朝人民並肩抗美的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精神,並以出色的藝術成就獲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劇本二等獎。

  宋之的還有一些小說和散文,其中《1936年春在太原》,筆法冷雋犀利,形式新穎巧妙,被譽為中國早期報告文學之佳作。他的散文,時代感強,格調清新,描寫細膩,頗具藝術魅力。

  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瞭《宋之的劇作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