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字玉叔。號荔裳。萊陽(今屬山東)人。順治四年(1647)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吏部郎中,出為隴西道。順治十八年擢浙江按察使,因山東於七農民起義,仇傢告他有牽連,因此,系禁三年,幾乎死於獄中。獲釋後,長時期流寓吳、越,至康熙十一年起用,授四川按察使。次年入京覲見,適逢吳三桂舉兵佔領成都,因傢屬留蜀,驚悸憂愁去世。

  宋琬詩在清初頗有名,王士禛《池北偶談》說:“康熙以來詩人,無出南施北宋之右,宣城施閏章愚山,萊陽宋琬琬荔裳是也。”又說他後期詩歌,頗得力於杜甫、韓愈、陸遊。沈德潛《清詩別裁》說:“宋以雄健磊落勝”。宋琬詩很少反映現實之作,內容當然不能和杜甫、陸遊相比擬,隻是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仿效而已。他的詩作內容大多抒寫個人的窮愁、哀傷,也有一些暗寓故國之思的作品。《庚寅臘月讀子美同谷七歌效其體以詠哀》、《寫哀》、《獄中對月》、《晨星嘆》、《埋憂》、《聽鐘鳴》、《悲落葉》等是他的較好作品。他的詩作以雄渾見長。

  著作有《安雅堂全集》20卷,《安雅堂未刻稿》、《入蜀集》、《二鄉亭詞》,樂府《祭皋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