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1949年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編演、流傳的戲曲劇碼,亦稱“傳統戲”。中國戲曲傳統劇碼極為豐富,1956年第一次全國戲曲劇碼工作會議上,提出大力發掘傳統劇碼以後,據統計,一年之內,各地發掘的傳統劇碼就有5萬多個。1961年9月,文化部又發出關於加強戲曲、曲藝傳統劇碼、曲目挖掘工作的通知。全國不少地區都陸續編輯出版瞭本省、本地戲曲劇種傳統劇碼的彙編、叢刊或選集。十年內亂中,這一工作完全停止,過去挖掘、記錄的傳統劇碼、劇本,也有不少損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這這項工作又繼續下去。

  戲曲傳統劇目,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產生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瞭許多民主性的精華,也存在不少封建性的糟粕。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政權,對傳統劇目一貫采取正確的推陳出新方針。在抗日戰爭時期延安演出的傳統戲,就註意剔除其封建性糟粕。1949年起,更把整理改編傳統劇目作為戲曲改革工作的重點,先後出現瞭京劇《將相和》、《野豬林》,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川劇《柳蔭記》、《秋江》,山西中路梆子《打金枝》,昆劇《十五貫》,豫劇《穆桂英掛帥》,秦腔《趙氏孤兒》、蒲劇《薛剛反朝》,莆仙戲《春草闖堂》等大量的優秀劇目,取得瞭巨大的成績。

  傳統劇目中有很多戲表現瞭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氣概,以及反抗壓迫、向往自由的善良性格和傳統美德,對今天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教育意義。同時,保存在傳統劇目中的豐富的戲曲舞臺藝術,也給人以藝術享受,並可以作為創造新戲曲的借鑒。因而,優秀的傳統劇目能夠從不同方面起到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