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譯為“羅曼采羅”,西班牙文學中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民謠,一般由8或16音節的詩句組成,逢偶句押韻。每一節詩行數不等,大多為四行。形式優美活潑,可以用樂器伴奏吟唱。謠曲情節生動,語言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民間流傳很廣,在藝術上有很高價值。開始時口頭流傳,16世紀初才編集成書出版。1600至1614年間數次印刷出版的《謠曲總集》,收有謠曲2,000多首。

  謠曲起源於14世紀中葉,由英雄史詩中的個別情節或插曲演變而來。如如《拉臘王子謠曲》,即由史詩《拉臘王子之歌》脫胎而成。

  謠曲有多種分類法。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古謠曲,其中包括:歷史謠曲,以12、13世紀的英雄人物如熙德、拉臘諸王子為題材;騎士謠曲,以14世紀的騎士故事和十字軍事跡為題材;邊境謠曲或摩爾謠曲,以15世紀與摩爾人作戰的事跡為題材;知識謠曲或文化謠曲,以16世紀的編年史為題材,也包括著名作傢如洛佩·德·維加、貢戈拉、克維多等寫作的謠曲。第二類為藝術謠曲,指18世紀以後一些作傢如薩維德拉、索裡利亞、洛爾卡等仿照這種體裁寫作的謠曲。

《古謠曲新花》扉頁

  16、17世紀劇作傢的作品中,大量引用或仿作謠曲。到18世紀,謠曲衰落,僅散見於民間或通俗文學作品中。18世紀中葉散文作傢、詩人何塞·卡達爾索(1741~1782)和詩人維森特·加西亞·德·拉·韋爾塔(1734~1787),開始使用這種八音節詩句的謠曲形式寫詩,於是有瞭藝術謠曲。

  古謠曲的另一個集子,是拉蒙·費爾南德斯編的《西班牙帕爾納索斯山》(1796)的第16、1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