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等的總和,也叫課程。

  在原始社會,學校還沒產生,當時的成人給兒童傳授生產經驗和群居生活共同遵守的風俗習慣,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教學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字的創造,學校的產生,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概括,並形成瞭體系。在西方,奴隸社會時期,如古希臘,有以體育和軍事訓練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斯巴達;也有以讀、寫、算和音樂、體育為主要教學內容的雅典。歐洲封建社會的學校,大都由教會會舉辦,以宗教教義為主要教學內容。在資本主義時期,普通學校的教學內容,有的偏重拉丁文、希臘文等古典語文,有的偏重數學、物理等實用學科。由於生產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學校教學內容日益豐富。設置的學科種類日漸增多,其中也包括職業訓練的學科。在中國,奴隸社會的教學內容主要有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封建社會的教學內容主要有五經和四書(見五經、四書)。而生產經驗和生活實用知識、技能的傳授在廣大勞動人民當中,主要依靠父子相傳或師徒授受。雖然有時也把實用科學如醫學、數學等列為教學內容,但很不普遍。直到近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富國強兵”的需要,才把數學、物理、化學、博物等自然科學列入學校的教學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各級學校的教學內容不斷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廢除宣揚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思想的教學內容,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統率材料;取消煩瑣、陳腐、龐雜的教學內容,力求使它在實現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既適合兒童、少年和青年身心發展的階段,又符合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在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教學內容還將不斷改進和更新,以滿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的需要。

  中國現在把規定教學內容的文件稱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它們是教學內容的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