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劇女演員,工貼旦。又名佩貞。武漢人。1927年入漢劇訓幼女學社(又名新化女科班)習貼旦,藝名新化釵,受業於老教師劉本玉。出科後受到貼旦宗師董瑤階(牡丹花)的讚賞,改名筱牡丹花。她對於牡丹花的代表作如《三堂會審》、《打花鼓》、《坐樓殺惜》、《打漁殺傢》以及以娃娃旦扮演的《鬧金階》、《小姑賢》等戲,都經過潛心揣摩,得其規範。她讚賞正旦名宿李彩雲演出的《宇宙鋒》、《重臺別》等戲的唱功和表演,試圖跨行演出,並得到前輩戲劇傢劉藝舟的支持,為其編排瞭《霸王別姬》、《《風塵三俠》等新戲。從此她成為打破漢劇十大行當限制的第一個青年女演員,而與當時已負盛名的張美英、萬盞燈並稱女“三鼎甲”。抗日戰爭前後,她雖有較長時期離開舞臺,但對戲曲藝術的鉆研仍堅持不懈,比較多地接觸其他劇種,開闊瞭藝術視野。1951年重新恢復演出生活,得到同門師兄劉順娥之助,從唱做並重的傳統劇目入手,致力於繼承和革新。1952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宇宙鋒》,獲演員一等獎。50年代以來,又繼續排演瞭《二度梅》、《秦香蓮》、《狀元媒》、《三請樊梨花》、《櫃中緣》等劇目,熔鑄漢劇正旦(青衣、閨門旦)與貼旦(花旦、娃娃旦)諸行於一爐,實現瞭30年代以來追求創新的夙願,並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風格。她對漢劇的唱腔作瞭成功的改革,在繼承傳統劇目《祭江》、《祭塔》的〔反二簧〕和《重臺》、《斷橋》的〔慢西皮〕的基礎上,豐富瞭樂曲,美化瞭旋律。在《宇宙鋒》、《二度梅》等新作中,發展瞭漢劇唱腔華美、豐滿、高亢、流暢的特色,塑造瞭趙艷容、陳杏元等人物的音樂形象。由於她功底深厚,在表演技巧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特別是眼神、指法等技巧的運用,細膩傳神。她的代表作《宇宙鋒》、《二度梅》和《櫃中緣》已先後攝制成戲曲藝術影片。

  陳伯華於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起任武漢漢劇院院長並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武漢市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和湖北分會副主席。(見彩圖)

漢劇《宇宙鋒》(陳伯華飾趙艷容,童志飾趙高,童金中飾啞乳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