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湖南沅水上、中遊(舊屬辰州)一帶,以及與其毗鄰的貴州、四川省部分地區。它的主要聲腔是辰河高腔,兼有低牌子、昆腔和彈腔(即曾多年與辰河戲同臺演出的漢劇)。辰河高腔源於弋陽腔,乾隆、嘉慶年間已有職業班社。早年,辰河戲分高臺班(舞臺演出)、矮臺班(木偶)、圍鼓堂(坐唱)3 種演出形式。較有影響的高臺班社有雙少、元和、貴雲、天元、天福等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漵浦、沅陵、辰溪、瀘溪、芷江5縣均建有專業劇團。

  高腔傳統劇目中,保留瞭較多的明清傳奇劇本。它的四大本看傢戲為“蘇”(演蘇秦故事的《黃金印》)、“劉”(演劉知遠故事的《紅袍記》)、“潘”(演潘葛故事的《一品忠》)、“伯”(演蔡伯喈故事的《琵琶記》);又有《天開榜》、《苦玉杯》、《坐衙嘲笑》、《金盆撈月》、《三闖擋夏》、《裝瘋油鍋》等具有本劇種特色的劇目。高腔經過挖掘整理,出現瞭一批較有影響的戲,如《破窯記》、《李慧娘》等。昆腔劇目僅存有一些單折,如《百花亭》中的《斬巴》,《拜月亭記》中的《走雨》、《招商店》,《紅梅閣》中的《判奸》。低牌子僅有曲牌,無劇目。

《破窯記》劇照(陳依白飾劉翠屏·楊宗道飾呂蒙正)

  辰河高腔音樂,系曲牌聯套體,高亢、粗獷,具有湘西地方特色。曲牌用“犯腔”轉調,手法多變,與其他高腔不同的是用嗩吶幫腔。表演藝術樸實,在武戲中,融合瞭湘西民間拳術的招式,有濃鬱的鄉土氣息。隨著山區的開發,藝術交流增多,辰河戲吸取漢劇和其他劇種的長處,使表演藝術更加豐富。老一輩名演員有向代健(生)、安啟傢(凈)、米殿臣(凈)、楊錦翠(旦)、舒洛成(小生)、楊世濟(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