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戲曲舞臺。坐落於故宮甯壽宮閱是樓院內,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這是一座三層大戲臺,臺後為扮戲樓。整個建築坐落在1.20米高臺上。建築高度為20.71米。三層總建築面積為685.94平方米。它的對面是面寬五間帶前後廊的閱是樓,是皇帝及後妃們看戲的地方。東西兩側各有轉角廡房13間,同閱是樓和暢音閣的扮戲樓相通,形成樓閣廡房相圍的自成系統的格局。在這組建築中,暢音閣是主體。目前保存完好。

  暢音閣大戲臺,除具備一般般戲臺的特點即方形、三面開放外,又有它本身的特殊構造。樓分三層,各有舞臺面。最上一層叫“福臺”,中層叫“祿臺”,下層叫“壽臺”。三層中以第一層壽臺面積最大,約有14米見方;中層祿臺的演出面積則不及壽臺的三分之一;上層福臺的表演區更小,僅僅是靠近前簷的一小塊地方。這都是以觀眾視線所及來決定的。壽臺是基本表演區,使用率最大;其後部又分上下兩層,上層叫“仙樓”。從壽臺到仙樓有4座木階梯,叫“搭垛”。在仙樓兩端又各設一搭垛,可以通向中層祿臺。加上仙樓,實際表演區有4層。這4層都有上下場門,而且都用槅扇把前臺與後臺區別開來。壽臺的天花板上有3個天井,井口設有轆轤架,可供升降演員、砌末用。壽臺的地板下有5個地井即地下室,室內設有絞盤,也可用作升降演員、砌末。這種復雜的構造,同演出有大量封建迷信內容的宮廷大戲有密切關系。《昭代簫韶》的《凡例》就說:“劇中有上帝、神祇、仙佛及人民、鬼魅,其出入上下應分福臺、祿臺、壽臺及仙樓、天井、地井。”但在實際演出中,福臺、祿臺的用處不多。神仙、人民和鬼魅主要還是集中在壽臺上表演,而天井和地井,隻是偶而作為演員和砌末的特殊出入口。如演出《昭代簫韶》第2本第15出,表現碰死在李陵碑的楊繼業的靈魂進入天堂,演員要站在大雲板上,上升到天井中去。演出《昇平寶筏》戊第14出,表演唐僧師徒一行墮入妖魔設下的深淵時,演員就從地井下場。演出《羅漢渡海》時,天井要降下海市蜃樓的砌末。演出《地湧金蓮》時,地井中升起5朵大金蓮花,每朵各坐一尊菩薩。這些演出措施,在當時頗能迎合封建統治者肆意鋪張的心理。暢音閣巍峨壯麗,是建築藝術的精品,但從戲劇藝術上講,這種三層結構並無多大意義,所以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也就變成瞭歷史文物,並不能在社會上推廣。(見彩圖)

北京故宮寧壽宮閱是樓大戲臺(暢音閣)

暢音閣立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