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曲種。原名“南曲”或“絲弦”,1962年改為現名。主要流行於湖北省西南部的長陽、五峰一帶,其中以長陽縣的資丘最為盛行。長陽南曲和湖北小曲一樣均與明清時代的南北俗曲及民間歌曲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曲調從江浙一帶以及漢口、沙市、宜昌等地流入長陽山區,長期與外界隔絕,因而仍然保留著原貌。過去,沒有專業藝人,隻作為一種業餘娛樂形式,在節日、嫁娶、壽誕等喜慶日子由藝友們相聚彈唱。多為自彈自唱的坐唱形式,也有二、三人的對唱。其後又出現瞭立唱、表演唱形式,演員持板而唱唱,在以唱為主的同時增加瞭散白、韻白。伴奏有三弦(主弦)、二胡、琵琶、揚琴、中胡等絲弦樂器。

  唱腔曲牌約30餘支,絲弦演奏曲牌約10餘支。唱腔曲牌分為“南曲”和“北調”兩種腔系,其中除〔寄生調〕為北調腔系外,其他均為南曲腔系。南曲腔系又分為“板腔化曲牌”、“單曲牌”、“小調曲牌”三類。長陽南曲的曲體音樂是以有板式變化體的曲牌聯套體為主。此外還有一種單曲體,常以〔寄生調〕一曲反復演唱到底。南曲的基本格式為:〔南曲頭〕→〔垛子〕→〔上下句〕→〔數板〕(或其他曲牌)→〔南曲尾〕。也有以〔馬蹄頭〕開始,以〔清江引〕或〔香爐尾〕結束的。整個音樂運用一板三眼和無眼板(即一字板)兩種節拍。在板(雲板)的用法上,凡屬一板三眼板式的曲牌,均采取“一板三響”(或稱“三園板”)的打法,顯示出長陽南曲的獨特風格。

  長陽南曲的傳統曲目約400餘個,大多是短篇書目。有描述歷史故事的《三國英雄》、《長坂救主》、《孔明祭風》;有富於生活情趣的《數燈》、《皮金頂燈》;有說唱愛情故事的《紅娘遞柬》、《趕潘》;有寫景抒情的《春去夏來》、《悲秋》等。反映現代生活的曲目有《一把三弦》、《歌鄉婚禮》、《夜闖龍虎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