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曲種。流行於廣東潮汕等地區。傳說由元明以來北方的評話、彈詞流傳到潮州以後演變而成。該曲種流傳地區很廣,除潮汕和閩西南地區外,香港、澳門等地以及東南亞潮汕籍華僑中也有流傳。潮州歌是人們手持歌冊(潮州歌冊)視唱的一種自我娛樂形式,特別為婦女所喜愛。一般是一人視唱眾人聽,不登臺,無伴奏。有的職業藝人用竹板擊節。潮州歌冊故事性強,線索清楚,語言通俗。它的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韻文,押潮語平聲韻,有潮安語音韻與揭陽語音韻兩種,四句一組,每組換韻,有時根據故事情節及情情緒變化,插上一段三字句、五字句或三三四、三三七的句式。每一韻組的末一字拖長音,唱腔有基本腔而無定譜,節奏急緩隨書情變化。有的歌冊韻文與說白相間,說白簡短。潮州歌的書目與潮州戲的劇目關系密切,經常互相移植改編。潮州歌內容包括歷史演義、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廣泛流傳的傳統潮州歌有《安邦定國》、《萬花樓》、《薛仁貴征東》、《雙白燕》、《白兔記》以及寫地方傳說故事的《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等,多為中、長篇,還有《百花名》、《百鳥名》等以花鳥起興引起曲目情節的短篇歌冊。長篇歌冊如《雙白燕》長達26卷,4萬餘行,30萬字。中篇也有10餘卷,短篇分上下集,最短的也在數百行以上。在潮州,明代就流傳歌冊木刻本,清代印行歌冊的書坊達10餘傢,如李萬利堂就印行過歌冊五、六百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業餘作者編寫過大量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潮州歌冊,有的文藝團體對歌冊唱腔、演出形式和伴奏音樂進行瞭革新與豐富,並搬上瞭舞臺。有《白毛女》、《紅珊瑚》、《南海長城》、《李雙雙》、《紅燈記》等新歌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