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有關中學和西學關係的一個命題。近代洋務派思想傢張之洞在《勸學篇·設學》中首先提出這一命題。他認為:“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所謂舊學即中學,指中國傳統文化,西學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學技術。“中學為體”即中體,是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國傢社會的根本;“西學為用”即西用,是主張採用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仿效西方國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以挽救民族危機。在當時的歷史階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對於吸收西方新思想起瞭一定的推動作用。但119世紀末,“中體西用”成為進一步向西方學習的障礙。資產階級維新派積極提倡西學,認為中國不但應當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更要效仿它們的民主制度,改革君主專制制度,這遭到瞭守舊的頑固派的激烈反對,從而引發瞭一場激烈的中學與西學之爭。嚴復針對這一爭論指出,體用是就一物而說的,“有牛之體,則有負重之用,有馬之體,則有致遠之用,未聞以牛為體,以馬為用者也”,駁斥瞭“中體西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