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僧人,佛經譯師。簡稱支讖。原月氏人。東漢桓帝(146~167年在位)末年來到洛陽。他通曉漢語,於靈帝光和、中平年間(178~189)譯出佛經多部。

  支讖所譯佛經究竟有多少,難以確考。晉道安編纂《眾經目錄》時所見寫本,認為年代可考的隻有三種:《道行般若經》10卷、《般舟三昧經》2卷(現存本3卷)、《首楞嚴三昧經》2卷(已佚)。另外,從譯文體裁上看,道安認為疑似支讖讖所譯的還有《阿阇世王經》、《寶積經》、《問暑經》、《兜沙經》等9種。始將大乘般若學介紹進中國內地。其所譯經文為盡量保持原意,每用音譯。晉人支敏度稱其“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他是第一個在中國譯傳大乘佛教典籍的僧人,所譯經典對後來佛教義學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