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種作戰能力,能在遠洋作戰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主要用以掩護航空母艦編隊和其他艦船編隊,保衛己方和破壞敵方的海上交通線,攻擊敵方艦艇基地、港口和岸上目標,支援登陸和抗登陸作戰,擔當海上編隊的指揮艦等。

圖1 美國“佛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

  簡史 在帆船時代,巡洋艦上艦炮較少,主要用於巡邏警戒、護航。蒸汽船時代初期,巡洋艦指明輪巡洋炮船。19世紀60年代,才開始建造具有近代意義的巡洋艦,主要有裝甲巡洋艦和水平裝甲巡洋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巡洋艦,滿載排水量3 000~4 000噸,動力為蒸汽輪機,燃油代替燃煤,航速增至30節,續航力增大,裝備127~152毫米艦炮和聯裝魚雷發射裝置,能壓制對方驅逐艦,引導、支援己方驅逐艦進行戰鬥。以後又出現瞭滿載排水量2.7萬噸、裝備305毫米艦炮的大巡洋艦,又稱戰列巡洋艦。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現瞭排水量小於1萬噸、艦炮口徑小於155毫米的輕型巡洋艦和排水量大於1萬噸、艦炮口徑155~203毫米的重型巡洋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多次海戰中,巡洋艦發揮瞭重要作用。美國1955年將重型巡洋艦“波士頓”號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導彈巡洋艦,1961年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灘”號,推動瞭現代巡洋艦的發展。其間,英國、法國、意大利、蘇聯等國也相繼建造瞭具有現代作戰能力的導彈巡洋艦。美國1962~1994年共建造導彈巡洋艦54艘,包括常規動力3個級別45艘和核動力5個級別9艘。其中,常規動力“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是美國最先裝備“宙斯盾”系統的戰鬥艦艇。它滿載排水量9 590噸,最大航速30節。其“宙斯盾”可同時探測、識別和跟蹤上百個空中、水面的目標,並能合理分配艦載武器系統,同時打擊其中的十餘個目標。艦上裝有MK–41導彈垂直發射裝置2座(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標準”Ⅱ增程艦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四聯裝“捕鯨叉”艦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127毫米艦炮2座、6管20毫米“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2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座,還可攜帶多用途直升機2架。該級巡洋艦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有10艘參戰,2003年2月爆發的伊拉克戰爭也有9艘參戰。蘇聯和俄羅斯1962~1996年共建造導彈巡洋艦30艘,其中常規動力5個級別29艘,核動力1個級別為“基洛夫”級4艘。“基洛夫”號1980年建成服役。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將其易名為“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該級艦滿載排水量2.43萬噸,最大航速30節。艦上裝有遠程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12座、雙聯裝近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艦艦導彈垂直發射裝置20座、雙聯裝反潛導彈發射裝置1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2座、100毫米艦炮2座、6管30毫米艦炮8座、6管1 000米火箭式深水炸彈發射裝置2座等,還可攜帶反潛直升機3架。該級艦外形類似戰列艦,是世界上噸位最大、最早采用導彈垂直發射的艦隻。

圖2 俄羅斯“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導彈巡洋艦

  分類與性能 現代巡洋艦按排水量分為輕型和重型巡洋艦,按動力類型分為常規動力和核動力巡洋艦。滿載排水量0.5萬~3萬噸,最大航速30~35節,動力裝置的總功率44 000~110 000千瓦。艦上裝有艦空導彈、艦艦導彈、反潛導彈、全自動中口徑艦炮、近程防禦武器系統、水中武器及先進的電子設備等,通常還攜帶有反潛或多用途直升機1~3架。它攻防能力強,航海性能好,活動半徑大,能擔負多種作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