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的綜合研究中心。簡稱中科院

  沿革 1949年在北京成立,以11月1日為院慶日。當時,為政務院下負責組織全國科學工作的行政部門,兼為全國科學研究中心,直接領導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基礎上組建的各研究機構,覆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主要領域。研究機構初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南京。1954年9月不再作作為國務院部門。1955年6月成立中國科學院學部,選聘各領域的傑出科學傢為學部委員,分設數理化、生物學地學、技術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四個學部,對院屬研究所實行學術領導。1956年以後,科研力量迅速加強,圍繞國防尖端技術、國傢建設重大任務和基本理論三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陸續填補許多重要的空白學科,在配合“兩彈”(原子彈、導彈)攻關、開創人造衛星事業、落實“四大緊急措施”(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化),部署、組織自然資源綜合考察,承擔國傢經濟建設中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和基礎研究的許多領域(如牛結晶胰島素的人工合成、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等),都取得重要成就。

中國科學院直屬研究機構
機構名稱* 地點 成立日期(年) 機構名稱* 地點 成立日期(年)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北京 1998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長春 1958
物理研究所 北京 1950 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上海 1949
理論物理研究所 北京 1978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上海 1958
高能物理研究所 北京 1973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上海 1964
力學研究所 北京 195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上海 1959
聲學研究所 北京 1964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上海 1950
理化技術研究所 北京 2000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1958
化學研究所 北京 1956 上海天文臺 上海 1962
國傢納米科學中心 北京 200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上海 1999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北京 1986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福州 1962
過程工程研究所 北京 195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1950
國傢天文臺 北京 2001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195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 1999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南京 1958
遙感應用研究所 北京 1980 紫金山天文臺 南京 1950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999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合肥 1970
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2003 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 武漢 195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北京 1953 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武漢 1996
大氣物理研究所 北京 1966 武漢病毒研究所 武漢 1957
植物研究所 北京 1950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漢 1957
動物研究所 北京 1953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漢 1950
心理研究所 北京 1956 武漢植物研究所 武漢 1956
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1958 南海海洋研究所 廣州 1959
生物物理研究所 北京 1958 華南植物園 廣州 1954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北京 2001 廣州能源研究所 廣州 1978
發育生物學與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北京 2003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廣州 1987
計算技術研究所 北京 1959 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長沙 1978
軟件研究所 北京 1985 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1958
半導體研究所 北京 1960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成都 1978
微電子中心 北京 1985 光電技術研究所 成都 1970
電子學研究所 北京 1960 昆明動物研究所 昆明 1959
自動化研究所 北京 1959 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 1958
電工研究所 北京 1963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西雙版納 1996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北京 1980 地球化學研究所 貴陽 1966
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北京 1987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西安 1962
光電研究院 北京 2003 地球環境研究所 西安 2001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北京 1957 近代物理研究所 蘭州 1962
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北京 1985 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蘭州 196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大連 1949 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蘭州 1999
金屬研究所 沈陽 1953 青海鹽湖研究所 西寧 1966
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沈陽 1954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西寧 1959
沈陽自動化研究所 沈陽 1958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烏魯木齊 1960
海洋研究所 青島 195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烏魯木齊 1999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長春 1952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太原 1954
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長春 1949

 註:中國科學院直屬研究機構在50餘年中經歷瞭多次調整,對成立時間的認定並未形成統一標準。表中所記“成立日期”遵循以下原則:①以檔案文獻中明確記載的“成立”時間為準,不以“籌備”時間計(如電子學研究所);②中國科學院於1950年5月公佈成立的第一批研究所,多是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原有機構的基礎上組建的,因此有些研究所的成立時間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30年代,但本表所列隻從作為中國科學院的直屬機構算起(如物理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③凡在歷史沿革中由兩個以上獨立研究所合並重組而成立的新機構,以新機構成立時間為準(如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不以其前身機構成立時間計;④凡研究所名稱在歷史上有過變更,但未曾與其他獨立機構合並者,以其前身機構成立時間為準(如過程工程研究所)。 *機構名稱全稱,前面均要冠以中國科學院字樣,此表中均省略。

  1977年,劃出社會科學各研究所,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1993年改稱學部委員為院士。1995年選出首屆外籍院士。1981以來,全院科研體制經不斷改革,先後實施瞭所長負責制、科研經費的基金制和合同制、科研人員聘用制,建立開放實驗室,吸納海外優秀人才歸國,推動對外合作。還探索創辦科技企業,促進人員分流。1998年,開始實行“知識創新工程”試點計劃,對學科方向、組織機構、人才結構和規章制度進行全面改革。要把全院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培養造就高級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進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歷任院長為郭沫若(1949~1978)、方毅(1979~1981)、盧嘉錫(1981~1987)、周光召(1987~1997),現任院長路甬祥(1997~ )。

  現狀 中國科學院由學部和研究機構兩部分組成。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傢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下設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六個學部。學部由院士組成。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傢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每兩年增選一次院士。年滿80周歲的院士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至2007年底有院士1 106名,外籍院士64名(均含已故院士,詳見附錄《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院士大會為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最高組織形式,每兩年召開一次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為學部主席團。

  2002年提出辦院方針為“面向國傢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性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性技術創新與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傢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截至2005年底,院直屬研究機構87個(見表)。院本部設於北京,在研究所較為集中的地區設分院,現有北京、長春、沈陽、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共12個分院。院直屬機構還有研究生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傢授時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文獻情報中心等。主辦學術刊物《中國科學》、《科學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