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末期荀子關於天人關係的命題。語出《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主張“天人相分”。“天”指“列星隨旋、日月遞照”、風霜雪露、山川草木的自然界。他認為天有自然運行的過程和秩序,不依人的好惡而移易。天與人各有職分,其本質差異在於天的自然性和人為的能動性。他強調“明於天人之分”,不要與天爭職,更提出“不求知天”的主張。他認為,把天看得非常偉大而思慕之,那裏比得上蓄養天物而控制之;順從天而頌揚之,那裏比得上駕駕馭“天命”而利用之。他堅決反對“錯天而思人”,認為放棄人之所為而指望天的功能不符合萬物的實情。他進一步認為,天有四時變化,地有山川財富,人有主動治理;人應該以其治與天時、地財相配合,即所謂“能參”。荀子的觀點深刻把握瞭天人關系,對後人的思想產生瞭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