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技社團。1914年夏,由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胡明複(胡達)、趙元任、周仁、秉志、楊銓(楊杏佛)、任鴻雋等發起成立,初名科學社,為合作社式的學術團體。翌年改組為學會式組織,10月25日正式改名中國科學社。第一屆董事會由五人組成:任鴻雋(兼社長)、趙元任(兼書記)、秉志(兼會計)、胡明複周仁(見圖)。1918年社址遷至中國,先在上海,第二年遷南京,1928年又遷上海。1922年起原先的董事會改為理事會,另選社會名流組成董事會,以爭取更多社會力量和資金的支持。新的董事會第一任董事是馬相伯、張謇、蔡元培、熊希齡、梁啟超、嚴修、范源濂、汪兆銘、胡敦復9人。具體領導科學社工作的是理事會,第一任理事是竺可楨、胡明復、王進、任鴻雋、丁文江、秦汾、楊銓、趙元任、孫洪芬、秉志、胡剛復11人。該社社員1914年35人,1915年77人,1919年435人,1944年2 354人,1949年3 776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許多學科的創始人或學科帶頭人大都是該社社員。該社工作有4個方面:①創辦《科學》月刊,介紹歐美現代科學知識,為中國科學工作者提供發表科學研究論文的園地。該社還於1933年8月創刊《科學畫報》,又出版《科學叢書》和《科學譯叢》等較大型的出版物。②創辦上海明復圖書館。1929年館藏中西書籍雜志已達37 000冊,其中有不少雜志是在19世紀下半葉創刊的。③創設生物研究所(1922),這是中國最早的研究所之一。該所進行大量野外調查采集和研究工作,建有標本陳列館。④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包括召開年會和參加國際科學會議,舉辦科學演講,參與國內科學教育活動,編訂科學名詞,舉辦展覽等。上述工作對中國近現代科學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該社的功能已包含在協會中,遂於1960年在上海宣告解散。

1915年中國科學社第一屆董事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