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體現影視作品的藝術構思而創作、編配的音樂。影視綜合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一種新的音樂藝術體裁。

  影視音樂的歷史 早在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就在他們的電影中嘗試使用音樂。音樂由鋼琴傢或小型樂隊在影院的樂池中演奏。最初使用的音樂材料大體分三類:由演奏者自己選用現成的小曲,即興演奏;按照電影的情緒、戲劇性和氣氛的需要,事先編選樂曲,分類成冊,專供電影配樂使用;由由導演指定,選用古典音樂作品為電影配樂。這樣的音樂旨在掩蓋放映機器的噪聲,給觀眾提神或概括性地表現情緒或戲劇性。同樣的音樂可以用於多部影片,與影片沒有藝術上的內在聯系。1907年,作曲傢C.聖–桑專為法國影片《吉斯公爵被刺》作曲,得到觀眾好評。到20世紀20年代,有更多作曲傢為電影作曲。

  進入有聲電影時期,音樂真正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1926年《唐璜》用唱片配樂上演,1927年美國上演瞭第一部音畫同步的影片《爵士歌王》。在初期的有聲片中,音樂如同明星一樣,是影片的一個角色,也是一個商業賣點。1931年,在影片中某些必要的地方才使用音樂,以加強抒情性、戲劇性以及填充連續的靜場。後來,由於美學上的原因(有選擇地使用音樂,以表現情緒、戲劇性和氣氛)、經濟上的原因(配音樂花費不低)、錄音技術上的原因(在音樂之外,錄音設備允許記載語言和自然音響效果)等,電影音樂逐漸形成瞭分段陳述的形式結構。

  1935年,一些導演和作曲傢取得瞭電影音樂創作的初步經驗。同時,較多的導演從理論上認識到音樂是電影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有意識地按照音樂的藝術規律使用音樂,使音樂在電影中起著更有建設性的美學功能。40年代,電影音樂已經被公認為是音樂創作中一種具有高度專業水平的新體裁。50年代,西方以爵士樂為基礎的音樂,進入電影音樂領域。60年代,電子音樂在電影中流行起來。之後,當代通俗音樂膨脹式的發展,電影音樂迅速對時代潮流作出回應,創作出現時尚和活躍的態勢。

  電影音樂的歷史演變,和電影藝術一樣,與西方藝術思潮的湧動分不開。如由於強調影片的真實感,一些國傢出現音樂單一化的流派。電影音樂有古典或現代、民間或主流等多種風格。電視音樂的狀況也大體如此。

  影視音樂的來源 影視中使用的音樂,最普遍的是請作曲傢為影視的不同場景配寫音樂。現成的音樂作品也經常被使用,但要處理好音樂的版權問題。

  創作原版音樂。一般在畫面與對白剪輯完成之後,才開始考慮音樂的制作。所以作曲傢往往是後期制作過程中的最後一位創作人員。作曲傢的第一個工作是在導演的參與下標定什麼地方需要音樂。他先觀摩編輯好的工作拷貝的復制片,然後在復制片上用雙對角線標明音樂的開始點和結束點,開始點與結束點之間稱音樂編輯框。作曲傢有時用音樂節奏表作為輔助工具寫音樂。工具表能幫助他按照音樂的速度計算出某一段曲子有多少節拍。舉例來說,如果一段音樂畫面長90秒,利用節奏表就能算出要多少拍:如果音樂是3/4拍,那就是說每秒1拍;如果是4/4拍,那就是每3秒4拍。標定結束後,開始音樂創作。作曲完成後,有時作曲傢自己演奏並錄音,有時由管弦樂或其他音樂團隊演奏。在錄制音樂時,演奏傢們在錄音棚放映電影的大銀幕前演奏。指揮(通常是作曲傢本人)一邊看著銀幕上放的片子,一邊指揮管弦樂團,確保全部樂段都有正確的長度。

  選擇現成音樂。使用已經創作好的音樂相對要簡單些。有的音樂不但能抒發感情、傳達思想,還能幫助建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國影片《站臺》通片以流行歌曲為貫串,使其成為中國大變革時期的一部社會文化史和流行音樂史。現成音樂也可減少制作成本。那些已經公開的音樂作品可以自由選用而不必交納版權費;許多圖書館提供版權許可的音樂,隻須象征性地交少量費用;引用和改編受版權保護的音樂費用也比原創要低。

  影視音樂的特點 音樂成為影視綜合藝術的一部分之後,仍然保持著本身具有的藝術表現的特殊性,同時又有與影視藝術結合後帶來的特性。其內容上的特性有:①音樂構思要根據影視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使音樂的聽覺形象與畫面的視覺形象相結合,體現綜合性的美學原則。除神話片、童話片、科幻片以及現代的實驗性電影外,影視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動作、語言、環境氣氛等,大都是接近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因而影視音樂也不像一般供音樂會上演出的純器樂曲和舞臺演出的歌劇音樂、舞劇音樂那麼誇張和程式化。在以音樂為表現主體的音樂電視中,演奏與歌唱也都比單純聽覺的音樂突出瞭視覺的吸引力,引進瞭表演的語匯,豐富音樂的表現方法。②影視音樂要與人聲和音響效果結合。在無聲電影時期,整篇與畫面分別播出的音樂,提神作用大於它的藝術表現。進入有聲電影後,導演和作曲傢摸索、總結瞭電影音樂的經驗教訓,掌握瞭音樂表現的時機與分寸,形成分段陳述音樂的結構,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才予以恰當、有效地使用。這樣,既符合音樂的藝術規律,又提高瞭電影綜合藝術的美學功能,使音樂真正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電視音樂繼承瞭電影的經驗,又有所拓展。比如在以娛樂為目的的智力競賽和談話等欄目中,演奏者進行現場即興創作或引用相關現成樂曲,以烘托現場氣氛,增進主持人與現場觀眾的交流。即使是那些音樂電視,其演奏和演唱也與純音樂不同,視覺特性受到重視。

  在形式上,影視音樂出現的方式給音樂帶來不同的特性:現實性和功能性。由此形成兩種類型的音樂: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現實性音樂又稱客觀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它包括在影視生活場景中出現的各種音樂,如作品中的歌劇音樂、舞劇音樂、音樂會上表演的音樂、節日歌舞、街頭小唱、街頭音樂以及通過收音機或錄音機、電影、電視機播放的音樂;也包括劇中主要角色的獨唱或對唱、獨奏或合奏等。各類音樂都由劇作傢、導演事先在劇本中安排。功能性音樂又稱主觀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來源,一般由作曲傢專為影視作品創作,著重表現畫面中所沒有或不能表現的劇中人物的動作,特別是心理動作。

  影視音樂的功能 影視音樂與影視的其他因素相結合而起作用。影視音樂最突出的功能是揭示人物的內心生活。在各門藝術中,音樂最能達到人的心靈深處,在一定意義上,它是人的心靈外現。電影和電視劇就是看中音樂可以非常深刻、細膩地直接傳達難以言傳、也難以表演的內心感受,才忍痛放棄自身真實地表現現實的特長,延緩畫面的運動速度,甚至不惜中斷情節的順暢進展。事實上,大多影視音樂表達人物的情感不是片段式的獨立存在,而是在一定音樂主導動機的驅使下,遵循著畫面現實的邏輯聯系,發展音樂主題,賦予音樂內在心理上的密切聯系。中國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笛子樂曲,伴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很好地起到瞭抒情作用。

  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也表現創作者和觀眾的內心感情。如同情、贊美、歌頌、哀悼、欣賞、厭惡、反諷等,表現對角色思想行為的判斷和評價,引導觀眾介入。這種音樂相當於一種特殊的旁白。有時,這種旁白感情與角色感情一致,有時則相反。如《發條橘子》的畫面是讓人窒息的殘暴:主人公與同夥粗暴強奸作傢的妻子,音樂卻是主人公輕松地哼著《雨中曲》輕快的旋律。

  在許多情況下,音樂也可以有效地成為劇情的重要因素。不僅表明作品的情緒線索,還參與情節的建設:或者暗示情節的發展方向,如《逃兵》中工人運動失敗時的昂揚樂章;或者使情節出現瞭轉化,如《發條橘子》裡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開頭隻表達主人公的心情,到主人公入獄接受心理治療改造時,樂曲使他對自己以前的罪行深惡痛絕,決心棄惡從良;或者音樂本身即為情節發展的基點,如美國偵探片《知道事情太多的人》,隨著教堂中聖曲的演奏,殺人案和解救兩條線索同時進行,音樂與畫面的蒙太奇相疊合。

  影視音樂還有樹立風格的功能。音樂能以民族、地域、時代的風格幫助影視實現相應的風格。音樂的民族風格是融合一個民族長期的風俗習慣、精神氣質、語言體系、審美趣味、哲學思想形成的,有一定的凝聚性;又隨歷史的前進、各國傢之間的各種交流而不斷豐富和發展。音樂的地域風格是采用某一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如民歌、戲曲、說唱、民間歌舞和器樂等,或吸收其中某些因素,如旋律、節奏、特色樂器與和聲等進行創作而形成的。音樂的時代風格是某一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審美需要和審美理想在音樂中的體現。由於每個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意識形態、創作者的審美觀點的差異,作為上層建築的音樂必然帶上時代的印記。音樂的這些風格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影視創作,使影視劇顯示應有的風格胎記。

  影視歌曲 詩與音樂結合成歌曲。在影視中,歌曲能傳達豐富、真摯的感情,能概括具體、深刻的思想;由於人聲與樂器的和鳴,可以增強聽覺的感染力;又因與畫面的交融而被部分視覺化,益發增加動人的魅力,強烈地感染著觀眾。影視歌曲是影視音樂中最富有藝術魅力的部分。不過,影視歌曲的抒情性與影視藝術的紀實性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它可能造成戲劇情節發展的中斷,阻礙戲劇矛盾沖突的順利展開。

  影視藝術對歌曲的藝術處理有兩種方式:有聲音來源的畫內處理和無聲音來源的畫外處理。現實性與功能性相結合、處於前景地位、由劇中主要人物親自唱出的歌曲,無論對畫面,還是對觀眾都有更大的親和力,更能吸引觀眾的註意力,與觀眾交流思想感情,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這類影視歌曲用在戲劇情節發展迫切需要的地方、劇中主要人物感情最激動的時候或感情轉折的關鍵時刻。無聲源的畫外音出現的影視歌曲(片頭曲或片尾曲),有時代表劇作傢或導演對主題思想的概括、對劇中人物的評點,有時代表劇中人物的內心獨白,有時作為“幫腔”,集中復述劇中主要人物的不平常遭遇。還有一種重要的藝術處理是把歌曲作為主題歌,多次出現、貫串全劇。主題歌可以每次都由劇中主角親自演唱,也可以采用無聲音來源的畫外音,以引起劇中人物或觀眾的回憶。在歌曲的運用中,有時為瞭表現環境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引用現成的民歌、說唱、藝術歌曲、通俗歌曲作為背景。用歌曲過渡剪輯點,連接一組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畫面,加強場景轉換的邏輯性和連貫性,也是常用的藝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