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話筒、答錄機或數位錄音設備把聲音信號轉變成電磁或數位信號記錄在磁帶或光碟上,使聲音最終成為影視作品的一個有機部分的技術與藝術過程。聲音具有自身獨特的表現手段和美學感染力,能增強畫面空間的真實感,擁有多層次、多側面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力。它的設備選擇、技術操作和藝術構思直接影響作品的最後品質,因此,錄音在影視創作中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錄音的發展 自20世紀20年代中期期電影錄音出現以來,影視錄音經歷瞭幾個階段。

  機械錄音。最初的電影錄音,是借助機械錄音法制作的唱片為有聲電影記錄和還原聲音。美國影片《唐璜》(1926)、《爵士歌王》(1927)和中國影片《歌女紅牡丹》、《虞美人》就是采用這個方法錄制的。由於唱片與膠片不在一起,放映影片時,聲音與畫面時常錯位。

  光學錄音。20世紀30年代初,電影實現瞭用膠片錄音和還音。人們成功地在電影拷貝畫面的一側錄上瞭聲音的痕跡,這條痕跡稱為光學聲跡或聲帶。到瞭80年代,光學錄音還在發揮作用。光學錄音的原理是把傳聲器拾取的聲音信號轉換成相應的模擬電信號,再經過音頻放大器將它放大到足以使光–電調幅器起作用的程度,形成可記錄的模擬光信號,再利用膠片對不同曝光量產生不同感光密度的特性,把聲音記錄下來。錄有聲音的膠片經過顯影、定影、沖洗加工,就能顯示感光密度不同或感光寬度不同的光學聲帶。光學錄音的優點是可錄制音域較廣的聲音、聲音質量較高、能做到聲畫同步。缺點是制作復雜、生產期長、易受損。

  磁性錄音。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人把磁帶錄音技術引入電影錄音,把原始聲帶素材和混合錄音都改成磁性錄音,光學錄音隻保留在制作拷貝的光學聲帶上。磁性錄音通過磁頭把聲音的模擬電信號轉換為模擬磁信號並記錄在磁片或磁帶上。磁片與膠片尺寸相同,也用片孔輸片,區別在於把感光塗層改為可磁化的塗磁層。磁帶上沒有片孔,依靠摩擦力傳輸。磁性錄音的優點是方便,不用顯影、沖洗等工序,可以立即還音,檢查效果,不合要求的可以重錄;磁片或磁帶無須加工,不會出現加工帶來的聲音失真,而且噪聲小、頻帶寬、動態范圍大、質量高。缺點是最後需要把磁性聲帶轉換成光學聲帶底片,以便大量制作發行拷貝。

  數字錄音。數字錄音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日本。它采用計算機技術把聲音信號轉變成數字信號記錄在光盤等介質上。數字錄音比以往任何一次錄音技術的進步對影視錄音造成的影響都要大。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聲音可以被復制無數次而不會造成衰減,不會降低質量。它可以實現錄放一體,不用最後生產光學聲帶底片,最重要的是它對聲音質量的極大提高和聲音控制的極度方便。數字音頻工作站能把聲音都輸入到計算機裡,以非線性隨機存取的方式存儲起來,聲音的各個特征(音調、音長、音色等)都可加以改變。

  錄音過程 話筒是錄音過程使用的首要工具。話筒除對聲波的頻率和振幅有對應要求外,還有方向性、結構、阻抗和安置等要求。話筒由方向性不同而分單指向(主要從一側拾音)話筒、雙指向(從兩側拾音)話筒和全指向(從全方位拾音)話筒。單指向適宜錄一人說話,雙指向適宜錄面對面的兩人說話,全指向宜錄多人說話。話筒因結構不同分電動式話筒和電容話筒。話筒的阻抗有高有低,一般來說,低阻抗話筒比較好使用。阻抗在整個錄音系統應一致,低阻抗話筒要接低阻抗的磁帶錄音機。

  錄音機的功能控制有放帶、記錄、停止、暫停、快進、倒帶。大多數錄音機有三隻音頻磁頭:消磁頭、記錄磁頭和放磁頭。消磁頭能消除錄音,記錄磁頭把輸入的聲音記錄下來,放磁頭拾取並播放記錄下來的聲音。較高級的錄音機上還裝有音量顯示表、保持電平一致的單音發生器、改變聲音頻率的均衡器、使聲音響度穩定的自動增益控制及計數器。電影與電視的錄音系統有些差別。電視的聲音一般與圖像錄在同一個錄像帶上,即單系統錄音。電影制作習慣上把聲音錄在盤式錄音機上,完全與膠片分開,這種系統是雙系統錄音。這與電影攝影和剪輯有關。攝影時每秒拍24張圖像,相鄰兩張之間有間斷,如果錄音也出現間斷,那是不允許;剪輯時,要是聲音與圖像在一個帶上,取掉一幅畫面的同時也就取走一段聲音,這對人的視覺沒什麼影響,聽覺就不然瞭。

  完成錄音沒有固定的工序。有的必須把聲音先記錄下來,再在拍攝畫面時把聲音播放出來,讓演員跟著聲音的節拍表演,稱為前期錄音。它常在拍攝戲曲、歌舞等場面時用。如果在拍攝畫面的同時把現場的聲音記錄下來,即為同期錄音。常在拍攝故事片、新聞、紀錄片和科教片時采用。同期錄音記錄的聲音與畫面配合緊密,情緒氣氛真實,並能縮短制作周期。有些不適於現場錄音,隻能在畫面攝影結束後配上聲音,此即後期錄音。音樂、解說詞、美術片和譯制片的對話、效果不好的同期錄音都需要後期錄音。這些錄下來的聲音素材與畫面一起,錄制成一條合成聲帶,這個過程稱混合錄音。混音完成後,被轉錄到影片的原版拷貝上。

  錄音要求 為瞭使錄音最大限度地接近人們現實的聽覺感覺,發揮聲音的藝術作用,錄音須消除不必要的噪聲,要平衡,有現場感、透視感和連續性。

  要消除噪聲,首先要保證拍攝現場聲音的幹凈,清除幹擾源。增加話筒的方向性,隻拾取需要的聲音是最好的辦法。錄音機中的均衡器裝置也可以幫助消去某一頻率不希望有的聲音。平衡指音量之間的關系。人的耳朵與話筒不同,話筒隻會實錄,耳朵則能有選擇地聽,重要的聲音總是比較響。要成功地把創作者想讓觀眾聽的聲音錄下來,根據場景選用話筒是方案之一。最好是均衡地錄下每個重要的元素,在後期制作時再調節相關的音量值。

  現場感指聲音的真實性。它必須來自畫面中,又必須與人們的現實經驗吻合。例如,體育館中的聲音與掛著厚窗簾、鋪著厚地毯的房間內的聲音很不同。前者聲音有回聲,是“活”的聲音;後者聲音缺乏反射,是“死”的聲音。聲音的“活”與“死”是造成現場感的主要因素。

  聲音的透視性由距離決定。同樣音量的聲音,遠處傳來聽起來小,近處則大。這樣觀眾就能判斷聲源的遠近,增強對屏幕形象的信任感。用魚竿式話筒可以隨意調節話筒與角色之間的距離,得到合適的透視感。別針式小話筒和臺式話筒要達到合適的透視比較困難。

  聲音的連續性指從一個鏡頭到另一個鏡頭聲音的同一性。在同一場景的拍攝中,影響聲音“死”、“活”的物體要保持原狀,使音調銜接;中斷拍攝的場景後又繼續工作時,話筒最好一用到底,萬一要換,其頻率范圍、振幅范圍和音色特性方面須匹配;話筒與人的距離、角度也不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