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牆壁。又稱照壁照牆。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

北京北海九龍壁

<

  影壁古稱門屏,實物最早見於陜西省岐山縣鳳雛早周遺址(見周原遺址)。據先秦史料,當時天子的門屏建在門外,諸侯的建在門內。唐代史料提到影壁,出土的唐代住宅明器群中也有影壁。宋代繪畫中畫有在大門內外建影壁的圖像。現存大量實物則是明清兩代的。

  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墻,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於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墻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一些巨宅甚至在大門兩側相向建過街門洞,與影壁結合,形成類似通過型小廣場的空間。磚砌影壁主要可分壁座、壁身、壁頂三部分。壁座又稱下堿,一般為磚砌,考究的用磨磚砌成須彌座。壁身用磨磚做出枋柱形,中間墻面45°斜向鑲砌方磚,中心和四角加磚雕花飾稱“中心四岔”。有的壁身中間以吉祥語牌代替花飾。壁頂有廡殿式、歇山式、懸山式、硬山式等(見大木作),前二者用於宮殿、寺廟。小型住宅於門內建曲尺形屏墻,下堿以上用粉墻,墻頭做花瓦頂,砌古錢等花樣。有的影壁不占地面,僅在廂房山墻上作出簷和花飾,稱跨山影壁。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築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