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說傢。生於英國柴郡海萊恩一個軍官傢庭,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聖莫尼卡。1924年入劍橋大學學習,1925年輟學以後開始從事寫作,1928年發表第一部小說《紀念碑》。1930年前往柏林學習德語,同時教授英語,為時3年。在德期間他觀察瞭德國產生納粹主義的政治和社會條件,寫瞭以希特勒上臺以前的柏林為背景的小說。其一是《諾裏斯先生換火車》(1935),主角諾裏斯就是這個動亂墮落的社會的縮影。其二是《《再見吧,柏林》(1939),收入著名的《薩麗·鮑爾斯》等6部中、短篇小說。作者自稱“是一部快門開著的照相機,完全被動,隻記錄,不思考”。他的鏡頭拍攝瞭在苦海裡沉淪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反映出那個時期德國“精神、經濟和意識形態的破產”。伊舍伍德是詩人W.H.奧登的好友。20世紀30年代中期,兩人合寫瞭3部詩劇,表達瞭比較激進的思想。1938年春天,兩人一同到中國采訪,合寫《戰地行》(1939),其中遊記部分由伊舍伍德執筆,對中國的抗日戰爭表示同情與支持。1939年又與奧登一同前往美國定居,後於1946年取得美國國籍。到美國後寫的小說有《紫羅蘭姑娘》(1945)、《夜晚的世界》(1954)、《單身漢》(1964)、《河畔相會》(1967)等。在這些小說中,多數寫“瑜珈”與同性愛。自傳《克裡斯托夫和他的族類》於197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