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在經驗獲得和保持的過程中,既能取得高效率又能符合身心健康的衛生原則,是學業進步的重要因素。它研究影響學生學習的有害因素及其性質和原因,並探討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及預防措施。

  知識是學習的結果,思維是人腦的活動,學習的心理衛生原則是如何使用腦的基本原則。根據高級神經活動的生理學原理,大腦皮層神經細胞在學習過程中所受的影響尤其明顯,不論是腦力疲勞還是體力疲勞在本質上都來源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恢復疲勞的原則在於使原來的神經經活動部位停止工作,使相對部位開始活動。這就是積極性休息的概念。

  具體來說,學習的心理衛生在於培養合理的用腦習慣,建立學習的興趣,防止過度疲勞,安排好學習時間,並使看、聽、寫、想和各種實踐活動適當地交替進行。另外,學習的外部環境要符合心身保健的需要,教育和衛生政策的制定也要為人才的培養和人民的福利著想。

  矯正措施 在各級學校中,都有一些這樣的學生:他們雖有相當好的心理能力,卻難以學習學校的課程,訓斥、批評和說服的方法都無濟於事,他們共同的問題是學習能力不足。其中有些學生的問題在於學習習慣存在缺陷。施行診斷性測驗可以發現他們的特殊弱點,使用矯正訓練的方法可以對這些習慣缺陷加以適當的治療。在中學或大學,學習上的能力缺陷可能是由於不瞭解學習方法所致,這也能夠通過訓練的方法加以適當的治療。另一類學習能力的喪失是由於學生對某一學科形成瞭情緒性條件反射,針對這種情況,心理學傢提出瞭一種訓練計劃,具體做法是把該學科同愉快的情境而不是挫折的情境聯系在一起,使學生的恐懼反應逐步消退。

  預防 為瞭預防學生學習能力的喪失,要以表揚和鼓勵代替訓斥,使學生在學習上收到良好的效果。學校分數的競爭性質很不符合心理衛生的要求,較好的做法是使每個學生都同自己過去的表現相競爭,然後再努力改善和提高。如果能夠使每個學生在學習上都感到自己有某種程度的成功,就完全可以避免他們對學習產生消極的態度。同時,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不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衛生原則,因此因材施教、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是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