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醫術。為人修剪趾甲,治療足疾。舊稱劃腳,又稱足疾護理。是中醫外治法的組成部分,與針灸、按摩並稱中國“三大國術”。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操此技藝者稱為修腳匠,又稱剔腳匠、畫皮匠。在民間江湖行幫中修腳業屬“擱念行”,修腳匠稱“撇年子”。

  常見的足疾有嵌甲、灰趾甲、畸形趾甲、雞眼、腳墊、幹疔疔、刺頭肉等。修腳治療,使用專門工具,以錛、修、削、起、劈等刀法,對癥下刀,一般都能當場見效。修腳師還能以各種手法對足部穴位進行刺激,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修腳業歷史悠久,明清時最盛,當時就連皇宮內也有專門的修腳師。關於修腳業的祖師爺有多種傳說。一說為志公,亦作“治公”或“智公”,俗稱“智公禪師”、“志公祖師”。修腳業的傳承和發展主要靠師承關系,采用口授心傳方法。清末民初修腳業形成三路派系:以北京為中心的河北派,手法靈巧,活茬細膩;以揚州為中心的江蘇派,技藝講究,舒適文雅;以濟南為中心的山東派,技術全面,用刀豪爽。現今浴室仍多有修腳師。揚州為全國修腳業人才培訓基地。1992年,揚州修腳師陸琴因技藝出色,獲“全國優秀服務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