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檔案保護制度。中國素有重視檔案保護的優良傳統,歷代均有此類規定。唐時統治者就認識到“國傢重務,根本所系,在於簿書”,故對於“歲月滋深,文字凋缺”以及年代久遠的檔案要分期分批重新修寫(《唐會要·甲庫》)。宋時敕令規定:諸官文書“有損爛者,以雇人謄寫,為火所焚,應傳寫者”(《慶元條法事類》)。至清代,修檔制度更為統治者重視。乾隆四十年(1775),最先修繕《滿文老檔》,對其加以重抄和轉抄,即照原檔重新抄寫和全用新滿文抄寫。乾隆至嘉慶年間,又分別三次對對軍機處檔案進行繕修(《樞垣紀略》)。自嘉慶十年(1805)起,清學檔、漢字檔定為每五年繕修一次。咸豐四年(1854)又改為漢字檔每三年繕修一次,遂成定制(《光緒會典》)。修檔包括添修新檔和修補舊檔兩項內容,即照原檔另繕副本和將磨損、黴爛檔案修補。每屆修檔之期,由軍機大臣奏報皇帝,並成立專門臨時機構,名曰“辦理軍機清(漢)檔案處”,由軍機大臣總辦其事,並派軍機章京任提調官及收掌官,總理一切修檔事宜。修檔時由軍機處奏定凡例,明確規格和辦法。校對工作極為嚴謹,每份檔案均經初校、復校、詳校而後始定,以避免遺漏或舛誤,修就之正、副本檔冊,一存於宮內方略館大庫,一存於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