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實施分級管理的區域劃分制度。即國傢根據政治統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規定或原則(自然地理條件,政治、經濟、民族、歷史、國防等),所實施的行政區域劃分制度。作為上層建築的行政區劃,在人類歷史上經歷從無到有、從不完備到逐步完備的過程,並隨著社會的變更而變化和發展。一般來說,古代的行政區劃,原則較為簡單,形式較為單一;近現代的行政區劃,原則和形式都趨於多樣化。它既不同於國傢形成之前按氏族劃分的部落制度,也不同於國傢形成之初按血緣劃分的分封制度。它的的出現標志著國傢進入地域統治。它是一個國傢的大政,關系國傢的政權建設、行政效率、經濟發展、民族團結、人民生活、環境整治和國土合理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問題。

世界一些主要國傢行政區劃簡況表
國傢 行政區劃系統 21世紀初一級行政區劃設置情況
美國 州–市、縣兩級制 50個州、1個特區(哥倫比亞特區)
英國 主要是郡–市、區兩級制 43個郡、80個行政區、2個特區(共125個)
加拿大 主要是省–市、縣兩級制 10個省、2個地區
法國 大區–省–市、鎮三級制 22個大區
德國 州–專區–市、縣三級制 16個州
俄羅斯 主要是州–行政區、州轄市–市轄區、行政區轄市、市鎮三級制 49個州、21個共和國、6個邊疆區、2個聯邦直轄市、10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共89個)
日本 都、道、府、縣–市、町、村兩級制 1個都(東京都)、1個道(北海道)、2個府(京都府、大阪府)、43個縣(共47個)
中國 主要實施省–地級市–縣、縣級市–鄉、鎮四級制 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共34個)

  當今世界除極少數地狹人少的國傢外,幾乎所有國傢都將本國分級劃分為若幹區域,並建立相應的各級行政機關,依法實施行政管理。鑒於國情不同,政體差異,世界各國行政區劃沒有一國是與他國相同的。按歷史發展進程和政治體制選擇的不同,主要有英美型行政區劃、法德俄型行政區劃兩大模式。

  英美型行政區劃 以英美法系為基礎形成。分佈英國、美國及曾為這些國傢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傢,包括北美洲、南亞、中部和南部非洲、大洋洲各國,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傢。特點是:沒有一個嚴格的劃分方式,在基層政區保留有傳統的區域劃分和統治方式;級次較少,兩級為主。例如美國行政區劃是州(含特區)–市、縣兩級制;每一個州平均下轄約60個縣、近400個市;各州有權決定州內市、縣劃分的原則和方式。

  法德俄型行政區劃 在大陸法系(羅馬–日耳曼法系)基礎上形成,分佈歐洲大陸、近東、中南半島、北部非洲、中美洲、南美洲各國。特點是:行政區劃比較嚴密,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和劃分標準;級次多為三級、四級。例如俄羅斯行政區劃為州(含共和國、邊疆區等)–行政區、州轄市–市轄區、行政區轄市、市鎮三級制,間有四級制;每一個州平均下轄不到30個行政區劃單位;各級行政區劃的劃分原則和方式,基本上要由中央政府制定或批準,各州內區、市的劃分原則和方式相同或類同。中國行政區劃也屬於此類。

  一些國傢簡況 即使同一類型內,各國行政區劃的設置差別也很大。例如同為英美型,英國與美國不同,實施郡(含行政區、特區)–市、區(城區、鄉區、教區)兩級制,間有三級制(郡–鄉區–教區);加拿大又不相同,實行省(含地區)–市、縣兩級制。同為法德俄型,法國實施大區–省–市、鎮三級制;德國實行州–專區–市、縣三級制;日本實行都、道、府、縣–市、町、村兩級制;中國實施省(含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地級市(含自治州、地區)–縣級市、縣、自治縣–鄉、民族鄉、鎮的四級制(見表)。

  世界各國面對工業化、現代化建設,都在探索或進行行政區劃的改革,總的改革方向要使行政區劃簡明、高效,並適合於各國的國情。

  

推薦書目

 劉君德等. 中外行政區劃比較研究.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