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影視中藝術和技術因素,將影視效果最大限度地傳達給觀眾的影視生產者。導演在影視製作現場負責召集人員、組織拍攝、闡述劇情,對所拍內容發表意見,使紛繁多變的現場有條不紊,使連續性的工作井然有序。導演的工作不僅限於指導藝術傢的創作活動,還肩負著領導技術人員及各製作部門的任務。所以,導演被視為藝術-技術傢。從傳播學角度看,影視藝術是一種資訊流通活動,導演是把來自發送者(編劇)的資訊加工傳遞給接受者(觀眾)的人。通過加工、處理影視資訊,力力求最完美地將藝術符號傳輸給觀眾,使觀眾在生理感受、理智與情感上與作品產生共鳴。

  導演的身份 藝術傢 從藝術角度看,導演首先是藝術傢。在情節劇中,劇本通常是導演思考的第一藝術元素。劇本是影視成敗的根本。導演必須具備發現優秀劇本的藝術品位、經驗和敏銳眼光。當一個劇本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時,導演通常物色最適合將原稿和自己的視覺化構思轉化成書面文字的編劇。有時,他還親自動手,參加修改、潤色劇本的工作。導演要具備理解劇本結構的能力,能分析劇情的進展,洞察故事破綻,進行角色設計,豐富人物內心世界,編制適宜的對白。在非虛構的影視作品中,導演同樣要有將文字變成影像的想象力,劇本中包含越多畫面的雛形,現場的拍攝就越順利。敏感的導演又具有與攝影師一樣的對畫面構圖的理解力。他決定拍攝一個場面的最佳機位,選擇用俯角、仰角或平角,取舍前景、後景,知道正常鏡頭還是廣(窄)角鏡頭更適合該場景。為產生獨特的情感反應,他還必須有畫傢的色彩感覺,協調佈景、服裝和影調。情節劇導演還要指導表演藝術。他從理性和感性上認識表演,既要追求演員的形體表演能力或形似,又要捕捉在風格上能豐富故事的敏感,與演員建立能拓展表現空間的感情關系。他理解演員,善於發現演員的優、缺點並保護和培養他們的才能。導演的藝術才華還涉及佈置場景、編輯、特技、服裝、發型以及片名及字幕的形式等方面。

  技術傢 從影視是一門技術的角度看,導演又是技術傢。導演隻有懂得如何運用技術手段,熟諳技術奧妙,才能與劇組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探討技術最佳組合與使用,使作品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影視導演的技術特長表現在選用制作設備和現場調度兩方面。在電影制作方面,導演須瞭解不斷出現的新的制作技術,如攝影機和膠片的性能、對白自動替換、音樂和音響效果的混錄以及洗印車間的標準拷貝的色彩值分析。電視的制作方式較為復雜,規模從外景地由一二人組成的電子新聞采訪小組到數百人的演播廳制作不等。導演技術方面的知識涉及許多特殊領域,從色彩飽和到電腦動畫、從話筒性能到後期剪輯等。

  領導者 從文化角度看,導演又是領導者。在影視業中,人們的藝術氣質往往蘊涵著特立的個性,天賦往往掩蓋瞭脆弱的心理品質。這種技能與個性的差異,容易滋生矛盾。為避免壓力激化矛盾,導演必須具有權威性,在壓力較大的氣氛中起協調作用。成功的導演在劇組中凡事以身作則,並事先宣佈工作規章,確立一套清楚明確的制作模式,使每個人都能在劇組中享有安全和愉快的心情。為避免外界因素的幹擾,防止正常拍攝的中斷,把所有演職人員的註意力完全集中到劇情上,導演必須握有主動權,善解人意,及時處理可以解決的問題。要處理好演員問題,導演又須是一位精神分析專傢。他從演員的言行中尋找情緒原因,包括性格的、現場的或個人私生活方面的,啟發和保持他們的創作熱情和才能。

  導演的演變與發展 戲劇導演 盡管戲劇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戲劇導演的出現卻是19世紀末的事。由於導演具有整合劇本、凝聚觀眾視點的功能,其誕生使戲劇煥發出古典、獨特和大眾化的活力,創造出協調的藝術和有內聚力的觀眾。在導演存在的一個多世紀中,他們主導瞭4種主要娛樂形式的形成:戲劇、電影、廣播和電視。

  電影導演 電影導演藝術在創作及理論探討中不斷發展。早期的電影導演借用大量的戲劇技法,攝影機靜止不動地拍攝表演,演員的表演也是舞臺化的。1908年,D.W.格裡菲斯在導演《黃金迷》時開始用移動攝影;1909年在導演《冷落的別墅》時開始用特寫,為導演藝術的發展立瞭頭功。1925年,S.M.愛森斯坦在《戰艦波將金號》中用蒙太奇手法創造瞭“敖德薩階梯”和“石獅子躍起”兩個經典場面。攝影機獲得瞭很大的自由,不再僅僅作為旁觀者,而成瞭戲劇動作的參與者。當聲音、彩色電影、寬銀幕電影、變焦距鏡頭等新技術運用在電影上,導演的表現空間相應擴展。這些技術今天仍在使用。電影導演根據分工不同,可分為總導演、導演、執行導演、副導演、助理導演。根據導演的影片不同,可分為故事片導演、紀錄片導演、科教片導演、美術片導演等。

  電視導演 20世紀30年代,電視出現瞭,也就產生瞭電視導演。由於同屬綜合藝術或技術上的近親,電視導演借鑒瞭戲劇、電影與廣播的導演手法。電影和廣播導演的改行,更密切瞭藝術間的交流,尤其是在影、視之間。比如,拍攝現場直播要求攝像機大幅度運動,許多早期電視導演大量運用運動鏡頭,跟拍在場景中走動的演員或將雙人鏡頭推成特寫再拉成三人鏡頭等。電視導演還喜歡將鏡頭推向演員的運動攝影,不願在一幅幅畫面間進行切換。後來,這些手法都毫無保留地被電影采用。電視導演按導演的藝術樣式不同,可分為電視劇導演、綜合文藝導演、專項文藝導演、多級導演、切換導演等。

  導演的工作 導演拍攝一部作品,按傳統的做法,將工作分成三個階段。

  前期 即拍攝的籌備階段。工作內容和程序大致包括:①選定文學劇本。根據文學劇本產生導演構思,對未來作品的各個方面提出創作構想。②組成主要創作人員班子。確定攝影師、美工師和錄音師,選演員,挑外景,商定內景方案和人物造型,擬定影片的音樂、音響構成。③通過與主要合作者(攝影師、美工師、錄音師)的討論寫出分鏡頭劇本。④根據分鏡頭劇本,與制片部門一起商定攝制計劃,寫出並向全攝制組成員宣講《導演闡述》。

  制作期 影視導演在技術上差別較大。當電視導演導演演播室的直播或錄播節目,如音樂電視、情節劇、訪談、新聞節目時,是在遍佈電子設備的導播室,面對若幹臺監視器屏幕。攝像機安裝在演播室,通過導播熱線與導演聯絡。導演與演員聯系,須經過負責傳遞信息的現場監督傳達。有些節目在演播的同時須進行現場編輯。另一種在演播室以外進行的電視節目,如體育競賽、頒獎典禮等也采用類似制作方式,由導演進行同步編輯。新聞或電視雜志欄目樣式的電視節目在演播室外錄制,導演站在便攜式攝像機邊進行現場指揮。

  拍電影時,導演先向攝影師交代機位的設置,然後試著讓攝影機或演員走位,確定拍攝動作順序。在正式拍攝時,導演一般站在攝影機一側給演員說戲。白天拍攝之後,晚上審看、編輯拍好的膠片。如果不滿意,就重拍或補拍。拍電影故事片與電視劇的不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預算。電影故事片的成本遠大於電視劇,所以電影導演可以選擇更寬廣的領域。他們通常有高素質的創作隊伍、精良的設備、遙遠的外景地和充足的制作期。二是內容表達。由於播放場合與觀眾范圍的不同,電影可以有壯觀的視覺場面、暴露的色情動作、公開的暴力表現和成人化的故事情節,而電視則不適宜表現這些方面的內容。

  後期 即停機後聲畫合成階段。這一階段的中心工作是作品的剪輯。確定所需畫面,安排其順序並形成特定的節奏。另一工作是錄音,包括配音樂、音響、對白,然後進行混合錄音,制成混錄雙片,最後印出標準拷貝。當然,實行同期聲錄音的電視節目的做法有所不同。

  導演的風格 由於導演的生活經歷、思想觀點、藝術素養、個性特征的不同,在處理題材、選題樣式以及運用電影語言方面有不同的特征,這就形成瞭導演間不同的風格。如吳貽弓的蘊藉、清新、婉約、淡雅,吳天明的凝重、深沉與濃鬱的生活氣息,陳凱歌的沉重、犀利、平和、激越與強烈的人文意識,張藝謀的濃烈、感性、象征與張揚的生命意識等。導演的風格受到時代、民族、階級的影響與制約,且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其經歷、思想感情及藝術素養的變化而有所變化。最能代表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就成為其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