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學範疇。指對生命體驗的詩意情感表達。這一特點由“悟”影響形成(見妙悟)。“興趣”之“”原為古典詩學的重要觀念,指詩人因接觸外部事物而產生一種詩意情感,即所謂“觸物起興”、“感物興情”,它側重於從作者角度立論;“”則側重於從讀者角度立論,它主要指詩歌所蘊涵的並能為讀者領會到的審美趣味、韻味,即所謂“味外之旨”。首次將“興”、“趣”二者合論並賦予其獨特詩學蘊涵的乃是宋人嚴羽。他在《滄浪詩話·詩辨辨》中提出,“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詩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這主要針對宋詩創作中“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弊端而言,其目的是恢復詩歌本身鮮活的審美情感。由於對唐詩高峰影響的焦慮,加之宋代理學思想興盛,宋人(尤以江西詩派為代表)作詩十分註重學習前人作品,甚至要求“無一字無來處”。然而大部分詩人並未把握好學習前人的“度”,他們一味模仿前人,缺少獨創,甚至根本沒有自己的生命情感體驗。針對這一弊端,嚴羽提出要恢復詩人自身鮮活的生命情感體驗,將這種體驗以合適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並為讀者所領悟,這就是“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