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戲曲服裝的稱謂,沿用至今。元人散曲《淡行院》,描寫一個演出水準低劣的戲班,有“唵砌末,猥瑣行頭”等語,可知這種稱謂,在金、元時代已有。也可用以泛稱一切戲曲演出用具。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戲具謂之行頭。行頭分衣、盔、雜、把四箱。”在戲曲史上,又有“江湖行頭”、“內班行頭”、“私房行頭”及“官中行頭”等名目。江湖行頭為一般民間職業戲班所用的行頭。這類戲班限於經濟條件,一般隻有一副行頭,如遇扮演三國一類袍帶戲,蟒、靠不敷應應用時,隻能照顧主要人物。內班,是清代以揚州大鹽商為戲主的戲班,備皇帝南巡時承應演出。其行頭較一般為豪華,有各種特制的衣裝、砌末。內班行頭中也有一些好的創造,如設有各種“全堂”,演《琵琶記》的《請郎花燭》用紅全堂,《風木餘恨》用白全堂(均見《揚州畫舫錄》),有意識地運用色彩來渲染氣氛。私房行頭是演員個人自備的行頭。其盛行則在近代。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晚近雖二路腳色,皆有私行頭,以旦腳、小生為甚。”有瞭私房行頭之後,就把戲班公用的行頭稱為“官中行頭”。一些經濟收入高、藝術上有追求的演員,就在裝扮上有自己的特殊講究;戲裝行業的設計、制作人員,往往結合演員的意圖,在服飾的質料、色彩、樣式、花紋方面作種種創新。私房行頭興起後,雖然有過一些脫離戲情戲理,自我炫耀的不良傾向,但總的說來,對戲曲服裝的發展起瞭積極作用。

圖1 唐韻笙設計的戲裝:箭衣

圖2 傳統戲曲服裝:靠

圖3 承德離宮清代戲曲服裝:貢緞織金團龍紅蟒

圖4 傳統戲曲部分砌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