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機化學傢和教育傢。祖籍貴州貴築(今貴陽),生於直隸省天津縣(今天津市),卒於北京。1933年在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後赴美留學。1936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同年赴德國慕尼克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1937年回國後,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抗日戰爭時期任華中軍醫大學化學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和農業化學系教授,並兼任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後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兼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並歷任中國化學會理事、《化學學報》編編委。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多年從事有機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早年在美國完成瞭有關聯苯立體化學的博士論文。在德國完成瞭蘆竹堿結構和合成方面的工作。回國後研究出一種操作簡便的測定不飽和脂肪酸結構的方法,已被國外一些有機化學教科書中采用。還與人合作,分離出一種新的生物堿,命名為防己諾林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從事“普林斯反應”的研究而得出合成氯黴素的新方法,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所參加的 合成牛胰島素 (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全合成蛋白質)的工作,於1982年獲國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從事多肽化學的研究,成功地合成瞭9種多肽新試劑,獲1988年國傢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著譯《有機化學》(上、下,1957、1958)、《基礎有機化學》(上、下,1980、1984)和《有機化學的電子理論》(1964)等書籍十餘本,其中《基礎有機化學》1988年被國傢教委評為優秀教材。發表論文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