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學傢。原名邢慶蘭。祖籍江蘇高淳,生於安徽安慶,卒於天津。1937年畢業於安徽大學,隨即考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2年到南開大學邊疆人文研究室工作,同時在西南聯合大學執教。自1946年南開大學複校起,一直任該校中文系教授。1953~1956年任莫斯科大學教授。歷任南開大學中文系主任、顧問、漢語侗臺語研究室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理事等職。邢公畹在漢藏系語言比較、語言理論、漢語語語法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好評。他在《詩經“中”字倒置問題》(1947)、《漢語“子”、“兒”和臺語助詞luk試釋》(1948)、《漢臺語構詞法的一個比較研究》(1949)、《漢語遇蟹止效流攝的一些字在侗臺語裡的對應》(1982)、《說“鳥”字的前上古音》(1982)以及《漢語和侗臺語裡的–m,–ŋ交替現象》(1986)等論文中,從語法詞序、語音對應等方面,特別是利用對應同源體系的研究方法,為論述漢語和侗臺語的系屬關系提出瞭豐富的論證。主要著作有1947~1982年語言學論文選集《語言論集》(1983)、《漢語方言調查常識》(1982)、《遠羊寨仲歌記音》(1942)、與羅常培合著的《蓮山擺彝語文初探》(1950)、《三江侗語》(1985)等;譯著有L.D.巴思德涅耶娃的《論〈紅樓夢〉》(1956),與龐秉鈞黃長著等合譯N.喬姆斯基的《句法結構》(197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