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傢、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就各種具體意象進行組織、安排和藝術加工,創造出作品的思維方式。又稱藝術思維。與科學認識中用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的方式得出普遍概念或規律的抽象思維相對而言。它的英文和法文是imagination,德文是einbildung,相應的字根是image和bild,意思是“形象”,派生的動詞是“想像”,和“想像”所指的意思是一樣的。形象思維屬於感性認識的範疇,在文藝研究中強調形象思維,是因因為文藝要從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出發來表達作傢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從概念公式出發。

  西方古代文藝理論中,“想象”或“形象思維”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古羅馬哲學傢、美學傢斐羅斯屈拉特所寫的《阿波羅琉斯的傳記》中,其中說:“想象比起模仿是一種更聰明靈巧的藝術傢。模仿隻能塑造出見過的事物,想象卻也能塑造出未見過的事物,它會聯系到現實去構思成它的理想。”[轉引自《朱光潛美學文集》(卷四)第721頁]形象思維在文藝創作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是同英國經驗主義哲學重視感性認識分不開的。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傢F.培根就強調詩與想象的關系,他在著作《學術的進展》中將學術分成歷史、詩和哲學三種,與它們相對應的人類的思維能力是記憶、想象和理智。培根不但區分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而且還指出復現性想象(記憶)和創造性想象的分別,指出詩不同於歷史記載。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早期的意大利哲學傢Y.維柯(1668~1708)在《新科學》中初次從歷史發展的觀點,根據希臘神話和語言學的資料,論證民族在原始期就像人在嬰兒期一樣,都隻用形象思維,後來才逐漸學會抽象思維。維柯認為這種形象思維其實就是一種詩的思維。他具體區分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說:“詩的語句是由對情欲和情緒的感覺來形成的,這與由思索和推理所造成的哲學的語句大不相同。哲學的語句愈上升到一般,就愈接近真理;而詩的語句則愈掌握個別,就愈確實。”德國19世紀美學傢F.T.費肖爾在《論象征》中說:“思維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形象,另一種是用概念和文詞;解釋宇宙的方式也有兩種:一種用文詞,另一種用形象。”他用形象思維來詮釋想象。到瞭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之後,想象和情感這一對孿生兄弟成為文藝創造的動力而得到瞭重視。K.馬克思也在其著作中肯定瞭形象思維,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裡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俄國較早用形象思維這個詞的批評傢是V.G.別林斯基,他說:“藝術是對真理的直觀的觀察,或者說是用形象來思維。”(《別林斯基選集》第3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頁)M.高爾基也說:“在求生鬥爭中,自衛的本能在人身上發展瞭兩種強大的創造力:認識和想象。……認識就是思維。想象在其本身上也是對於世界的思維,但它主要是用形象來思維,是‘藝術的’思維。”

  中國古代盡管沒有直接談“形象思維”這個詞的,但文學創作要用形象思維的意思則早就提出來瞭,例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的《神思》中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幫思理為妙,神與物遊。”劉勰準確具體地描繪瞭作傢進行形象思維時的心理狀態,特別是“神與物遊”的說法道出瞭形象思維的特點。

  形象思維與一般的思維規律相比,有自己的特殊規律與特點:①形象思維以感性意象作為思維的基本單位。文學傢運用形象思維來創造作品,主要通過形象畫面的聯系、變化與推移,表現思想和情感。②形象思維以形象的邏輯運動作為思維的基本途徑,思維活動始終要依靠形象與形象的聯系、排列、對照、推移,依靠有內在聯系的形象運動來進行。③形象思維以個人或特定的整體的生活作為認識的內容,同時又貫穿著作傢的主體心理要素。④形象思維以富有審美意義的生動藝術形象作為思維的結果。

  

推薦書目

 朱光潛. 朱光潛美學文集.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4.

 童慶炳. 文學概論.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