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軌道繞太陽或其他恒星運行的近似球形的天體。遠在古代人們就註意到,在天穹上除太陽和月球外,還有5顆明亮的星也不斷地穿行於眾多星辰之間,遂將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幾乎永不改變的星稱為恒星,而將時時變化方位的金、木、水、火和土這5顆星稱為行星。

  現代天文學廣義地將行星定義為圍繞太陽或其他恒星運行、品質不超過木星品質的50倍因而不能成為由核反應產能發光的較大天體;狹義地則專指太陽系的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海王共八個天體體。由行星構成的天體系統稱為行星系。為瞭區別1801年以來發現的數以十萬計的小行星,曾也稱大行星

  按質量和物態,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二類。前者質量小、密度大,後者質量大、密度小。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計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它們體積小、質量小、巖態表面、自轉慢、衛星少;類木行星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體積大、質量大、氣態表面、自轉快、衛星多。以地球軌道為界,有內行星外行星之分,前者也稱地內行星,系指地球軌道之內的水星和金星;後者也稱地外行星,系指地球軌道以外的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若以小行星主帶為界,還可分為帶內行星和帶外行星。

  直到1994年之前,太陽系還是天文學傢確切知道的唯一行星系。到21世紀初的十多年間,主要是運用分光測量方法,檢測到的太陽系外的行星或行星系已超過200個。天文學傢將在其他恒星周圍運行的行星稱為外星行星。

  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26屆大會通過瞭一個《行星定義》,凡滿足以下三個判據的天體定義為行星:①繞日運行;②近球形狀;③軌道清空。滿足①、②兩個判據且不定衛星的天體定義為矮行星;僅滿足①一個判據的天體定義為太陽系小天體。根據上述《行星定義》,太陽系共有八個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