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西歐各國,特別是在德國廣泛流行的一個提倡復興康得哲學的流派。

  形成 新康得主義最初形成於19世紀60年代的德國。1855年,德國自然科學傢H.von亥姆霍茲在其《論人的視力》一文中,首先強調I.康得認識論的重要意義,並試圖利用感官生理學的成果證明康得的先驗主義。1860年K.費舍>的《康德生平及其理論基礎》和1862年E.策勒的《認識論的意義和任務》這兩部著作的出版進一步引起瞭人們對康德哲學的註意和興趣。對新康德主義的形成起重大作用的是德國哲學傢O.李普曼和F.A.朗格。李普曼在其1865年出版的《康德及其後繼者》一書中,明確提出瞭必須“回到康德那裡去”的口號。朗格在其《唯物主義史及對其在目前的意義的批判》中,強調康德對於現代比對於他的那個時代具有更深的影響,並號召人們要像研究亞裡士多德那樣探明康德體系的奧秘。這兩部著作的出現促進瞭當時在德國興起的復興康德哲學的運動,標志著新康德主義的正式形成。

  早期新康德主義 以李普曼、朗格等人為代表的早期新康德主義者在重新解釋康德哲學的過程中,隻強調康德的理論哲學,不重視康德的實踐哲學。在對康德理論哲學的解釋中,他們一般都采取心理學或生理學的觀點,即用認識主體的心理或生理的結構說明知識的問題。李普曼把康德所謂的先驗性解釋為意識的生成組織。朗格把康德所說的先天的認識形式歸結為先天的生理結構,從而拋棄瞭康德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使康德哲學徹底唯心主義化。

  馬爾堡學派和弗賴堡學派 19世紀70年代以後,新康德主義獲得瞭廣泛的傳播,很快成為在德國占統治地位的哲學。它發展為許多學派,其中最主要的是馬爾堡學派亦稱西南學派,創始人是H.柯亨,主要代表人物有P.納托爾普、E.卡西雷爾、R.施塔姆勒K.福倫德等人。另一主要的派別是弗賴堡學派,創始人為W.文德爾班,主要代表人物有H.李凱爾特、E.拉斯克B.鮑赫H.閔斯特伯格等。這兩派的共同特點,是在李普曼和朗格所開創的道路上接受康德哲學,即否定康德關於物自體概念的唯物主義因素,發展康德哲學中的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同時還利用和發揮瞭康德的自律倫理學,提出瞭所謂倫理社會主義的理論。兩派也各有自己的特點。馬爾堡學派著重於認識論和邏輯問題的研究。他們以邏輯結構來解釋世界的結構,企圖為數學和自然科學以至人類的普遍經驗找到邏輯根據。他們利用並改造康德的先驗邏輯學說,認為邏輯范疇是純粹思維創造的,雖是先驗的,但並非先天的。它們並無永恒的固定的意義,而隻適應於一定的理論體系,並隨理論體系的改變而改變。弗賴堡學派則把倫理學和美學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領域,著重從價值論上解釋康德學說,強調哲學的首要問題不是實在問題,而是應有問題即價值問題。以此出發,他們把自然科學和社會歷史科學對立起來,認為自然科學是關於事實的科學,社會歷史科學是關於價值的科學。前者利用一般化的方法,以探求普遍的規律;後者利用個別化的方法,以描述特殊的事件。這樣,他們就完全歪曲瞭社會歷史科學的性質,否定瞭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

  其他的新康德主義學派 在德國,新康德主義還有其他一些學派,如以A.裡爾為代表的實在論派,以F.保爾遜為代表的形而上學派,以L.內爾遜為代表的心理學派,等等。不過,它們的影響都較小。1896年,德國哲學傢H.魏亨格爾還創辦瞭《康德研究》的專門刊物,並於1904年組建瞭“康德協會”。新康德主義在西方其他國傢也有流傳。法國的C.勒努夫耶、英國的R.亞當森、意大利的C.坎托尼等,實際上都是新康德主義的代表。第二國際和德、奧社會民主黨內的E.伯恩施坦、K.施米特以及俄國的“合法馬克思主義者”P.V.司徒盧威等人,都是新康德主義的信徒。20世紀20年代以後,新康德主義逐漸失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又有復活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