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經濟學中一個與經濟理論相結合,以數量研究為特徵的經濟史學派。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美國,在60~7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80年代後逐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流派。

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中文版)扉頁

  產生背景 20世紀20~3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理論和研究方法取得瞭三項重大進展:對國民收入核算的統計研究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產生、經濟計量學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以及戰後盛行的經濟增長理論。這些進展推動瞭西方經濟理論研究與經濟史研究的重新接近,為新經濟史學派的形成提供瞭條件。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一批年輕的經濟史學者,以新古典經濟學為主要理論依據,博采S.庫茲涅茨、W.W.羅斯托、J.A.熊彼特以及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學說和方法,將經濟計量學和計算機技術應用到經濟史研究中,創立並逐步完善瞭一門與傳統經濟史學在方法論上完全不同的新經濟史學。美國新經濟史學傢於1971年編輯出版瞭《美國經濟史的重新解釋》一書,這本著作匯集瞭美國新經濟史學傢關於美國經濟史研究的數十篇論文,內容涉及美國經濟歷史發展的各個方面,對他們在一系列有爭議問題上的觀點和成果作瞭歸納。這是美國新經濟史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標志。

  分析方法 傳統經濟史學采用歷史學的分析方法,很少使用經濟理論和計量方法對歷史進行解釋,因此被視為歷史學的一個分支。而新經濟史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精髓就是用經濟理論和計量方法來研究經濟史,因此,新經濟史學也被稱為計量經濟史學歷史計量學。新經濟史學者認為,經濟史研究不隻是搜集、考訂、分析史料和敘述史實,更重要的是能解釋史實,說明其中彼此間的相互關系。新經濟史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是R.W.福格爾和D.C.諾思,他們因為在應用經濟理論和量化方法來解釋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從而更新經濟史研究方法方面所作的重要貢獻而共同獲得瞭1993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福格爾把計量模型引入經濟史研究是新經濟史學派研究方法的一個顯著特征。與福格爾相比,諾思在研究中很少使用計量模型,他十分強調經濟理論在經濟史研究中的指導作用。他把經濟理論的應用范圍擴展到經濟史領域,創立瞭將理論、歷史和統計融為一體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往往得出與傳統觀點相異,又有較強說服力的新結論。

  研究重點 新經濟史學自產生以來的40多年中,逐步從美國走向世界。其研究焦點也從奴隸制問題、鐵路經濟、經濟周期與危機問題轉移到制度變遷、國民收入、人口史、金融史、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和宏觀經濟政策等廣泛領域。有關制度與技術變遷之間的相互作用成為新經濟史學研究的重點,並最終形成一個包括產權理論、國傢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

  

推薦書目

 FOGEL RW, ENGERMAN SL.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1st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AYDELOTTE W O, BOGUE A G, FOGEL R W. The Dimension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History.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