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興起的教育改革運動。它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與舊式的傳統學校在教育目的、內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學校,因此又稱 新學校運動

  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新的經濟與政治狀況需要有首創精神和有能力開拓資本主義事業的人才,那種隻重書本知識、縱人驕奢怠惰的貴族式學校教育已不能滿滿足要求,必須進行改革。1889年,英國的C.雷迪創辦瞭歐洲第一所新學校——阿博茨霍姆學校。雷迪譴責當時的教育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隻為過去造人而不為現代造人。他建立新學校的原則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在個性、能力、智慧、體力以及手工技巧等方面都充分發展,能夠自主獨立的人;反對死學書本,要求教育與生活相聯系,使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法國的E.德莫林贊同雷迪的教育思想並支持他的活動,於1898年在法國建立瞭羅什學校,並出版瞭《新教育》一書,提出新學校必須重視實際知識與實際能力的訓練,學生應在自由活動中得到發展。同一年,在德國由教育傢H.利茨開辦瞭同類學校,稱為鄉村寄宿學校。以後,歐洲其他國傢相繼建立瞭各種形式的新學校,例如,在比利時有O.德克羅利創立的生活學校(1907),在意大利有M.蒙臺梭利開辦的兒童之傢(1907)。這些新學校的實踐很快在歐洲各國得到熱烈的反響,形成廣泛的新教育運動,並與差不多同時在美國興起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相互輝映和影響,形成聲勢更大的現代教育革新運動,對現代歐美教育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新學校,特別是最初在歐洲開辦的一些新學校,一般屬私人或私人團體設立的中等寄宿學校,學費昂貴。學校大多設在鄉村或大城市的郊區,周圍環境幽靜,風景優美,設備優良、舒適,人數不多,采取傢庭式教育管理方式。這些學校重視體育、手工、園藝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和獨創精神。在教學方法上,反對體罰,重視兒童興趣與思維能力的發展,註重實際活動和知識的實用。在道德教育上,主要灌輸資產階級民主、合作的觀念,培養兒童的責任心和進取心,並要求把體育、智育、手工活動等都作為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過程。

  1899年,瑞士教育傢A.費裡埃爾創辦克拉裡塞克學校。同年,由於他的努力在瑞士日內瓦成立國際新學校事務局,作為各國新學校的聯絡中心。1915年,他根據各國新學校的實踐,結合自己的教育主張,把新學校的基本要求與原則歸納為30條,詳細而全面地闡述瞭關於新學校的校舍設備,生活與學習制度,手工勞動以及體育、智育、德育等各方面的要求和一些有關新教育的重要理論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新教育運動進一步發展。1921年,由費裡埃爾發起,在法國的加雷成立瞭國際新教育聯誼會,出版雜志《新時代的教育》,宣傳新教育的理論原則。1922年正式頒佈新教育聯誼會章程,提出新教育的七項原則,即增進兒童的內在精神力量;尊重兒童個性發展;使兒童天賦自由發展;鼓勵兒童自治;培養兒童為社會服務的合作精神;發展男女兒童教育間的協作;要求兒童尊重他人與民族,保持個人尊嚴等。隨著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新教育聯誼會的章程和宗旨不斷修訂。1932年,聯誼會的章程強調教育“改造社會”,培養“本國良好公民”與“世界公民”的作用。1942年,新教育聯誼會通過《兒童憲章》,強調“就學機會均等”。1966年,新教育聯誼會改名為世界教育聯誼會,標志著新教育運動作為一場運動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