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地處中國西北部,東部與甘肅、青海兩省相連,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鄰。新疆是中國面積最大、國境線最長、交界鄰國最多的省區。從東北到西南分別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鄰,同鄰國共有5 400多千米的邊界線。面積約166萬平方千米,約占中國土地面積的1/6,人口2 181萬(2010)。首府烏魯木齊市。

行政區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2個地級市,7個地區,5個自治州,20個縣級市,62個縣,6個自治縣,11個市轄區(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行政區劃表和行政區劃圖)。

建制沿革

  中國史書將河西走廊以西地區稱為西域,意為西部疆域。傳說公元前7世紀秦穆公曾任西方戎族的由餘輔政。公元前3世紀中國絲織品已通過西域運銷希臘。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張騫出使西域。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建立西域都護府。東漢時期,中國以新疆為門戶,同西方各國傢、各民族的交往比以前更活躍和廣泛。東漢末年以後,魏、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魏的中央政權都到達過西域。隋統一全國後,先後設立鄯善、且末、伊吾等郡。唐在西域東部部分地區實行州、縣、鄉、裡制度。唐顯慶二年(657)平阿史那賀魯,分西突厥東部地置昆陵都護府和西突厥西部地置蒙池都護府。唐長安二年(702)分安西置北庭都護府。至唐貞元六年(790)府治為吐蕃所陷,都護府遂廢。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設別失八裡行尚書省(省治在吉木薩爾)及宣慰司,統轄天山以北;天山以南則由和州(火州)宣慰司統轄。元末明初,新疆和內地商業貿易仍很活躍。15~16世紀,西域大部地區在封建割據下,東部仍屬明中央政權統治范圍,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建立哈密衛等。清統一新疆後,在全疆各地建立統治機構,行使中央政府邊疆地區的國傢主權。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始稱新疆。從此內地漢、回等各族人民遷居新疆者日漸增多,新疆農村經濟開始復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於1953~1954年先後成立5個自治州,6個自治縣,7個自治區,9個自治鄉。195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行政區劃表(2011)
烏魯木齊市

天山區

沙依巴克區

新市區

水磨溝區

頭屯河區

達坂城區

米東區

烏魯木齊縣(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

南湖南路街道)

克拉瑪依市

克拉瑪依區

獨山子區

白堿灘區

烏爾禾區

自治區直轄縣級行政單位

石河子市

阿拉爾市

圖木舒克市

五傢渠市

北屯市

喀什地區

喀什市

疏附縣(托克紮克鎮)

疏勒縣(疏勒鎮)

英吉沙縣(英吉沙鎮)

澤普縣(澤普鎮)

莎車縣(莎車鎮)

葉城縣(喀格勒克鎮)

麥蓋提縣(麥蓋提鎮)

嶽普湖縣(嶽普湖鎮)

伽師縣(巴仁鎮)

巴楚縣(巴楚鎮)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塔什庫爾幹鎮)



阿克蘇地區

阿克蘇市

溫宿縣(溫宿鎮)

庫車縣(庫車鎮)

沙雅縣(沙雅鎮)

新和縣(新和鎮)

拜城縣(拜城鎮)

烏什縣(烏什鎮)

阿瓦提縣(阿瓦提鎮)

柯坪縣(柯坪鎮)

和田地區

和田市

和田縣(和田市

古江巴格街道)

墨玉縣(喀拉喀什鎮)

皮山縣(固瑪鎮)

洛浦縣(洛浦鎮)

策勒縣(策勒鎮)

於田縣(木尕拉鎮)

民豐縣(尼雅鎮)

吐魯番地區

吐魯番市

鄯善縣(鄯善鎮)

托克遜縣(托克遜鎮)

哈密地區

哈密市

伊吾縣(伊吾鎮)

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巴裡坤鎮)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阿圖什市

阿克陶縣(阿克陶鎮)

阿合奇縣(阿合奇鎮)

烏恰縣(烏恰鎮)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樂市



精河縣(精河鎮)

溫泉縣(博格達爾鎮)

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市

阜康市

呼圖壁縣(呼圖壁鎮)

瑪納斯縣(瑪納斯鎮)

奇臺縣(奇臺鎮)

吉木薩爾縣(吉木薩爾鎮)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鎮)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庫爾勒市

輪臺縣(輪臺鎮)

尉犁縣(尉犁鎮)

若羌縣(若羌鎮)

且末縣(且末鎮)

和靜縣(和靜鎮)



和碩縣(特吾裡克鎮)

博湖縣(博湖鎮)

焉耆回族自治縣(焉耆鎮)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伊寧市

奎屯市

伊寧縣(吉裡於孜鎮)

霍城縣(水定鎮)

鞏留縣(鞏留鎮)

新源縣(新源鎮)

昭蘇縣(昭蘇鎮)

特克斯縣(特克斯鎮)

尼勒克縣(尼勒克鎮)

察佈查爾錫伯自治縣

(察佈查爾鎮)

塔城地區

塔城市



烏蘇市

額敏縣(額敏鎮)

沙灣縣(三道河子鎮)

托裡縣(托裡鎮)

裕民縣(哈拉佈拉鎮)

和佈克賽爾蒙古自治縣

(和佈克賽爾鎮)

阿勒泰地區

阿勒泰市

佈爾津縣(佈爾津鎮)

富蘊縣(庫額爾齊斯鎮)

福海縣(福海鎮)

哈巴河縣(阿克齊鎮)

青河縣(青河鎮)

吉木乃縣(托普鐵熱克鎮)







自然條件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遠離海洋,地域遼闊,大地形輪廓明顯。幹旱是新疆自然條件的突出特點和自然環境的重要特征。全疆氣候、植被、土壤的地帶性分佈和垂直變化均有顯著差異。

  地質與地貌 大地構造上,主要位於塔裡木和準噶爾兩地臺及阿爾泰山、天山與昆侖山等地槽褶皺帶。準噶爾地臺在阿爾泰山脈與天山間,基底為寒武紀,傾向於東天山,上覆平緩蓋層2組:①石炭、二疊紀海相地層,火山巖系及海陸交互的砂頁巖。②中、新生代湖相沉積。塔裡木地臺在天山與昆侖山間,基底為前震旦紀結晶巖系,內部有臺凸、臺凹及莎車、庫車拗陷等次級構造單元。臺凸在中央,中、新生代沉積薄;拗陷內有巨厚中、新生代陸相沉積。圍繞地臺的褶皺帶,其地槽發育始於寒武紀,古生代時強烈拗陷,屢受海侵,沉積層系巨厚。古生代末上升為山地,中生代續升,局部拗陷形成山間盆地。山麓拗陷及山間盆地均有巨厚中、新生代沉積巖系。新近紀以來大幅度上升,山前拗陷及山間盆地則下降,形成三大山系的現代面貌,各褶皺帶有各自的特征。阿爾泰山從北向南有北阿爾泰槽背斜、中央阿爾泰背斜帶及南麓的齋桑槽向斜。天山褶皺帶為巨大對稱構造,中央為地背斜帶,為古天山核心;兩側為槽背斜帶,有古生代沉積及火山巖,褶皺強烈。昆侖山有2組斷裂,交會於策勒附近。西組呈西北向,北為槽背斜,中為西昆侖背斜帶,南為古生代褶皺帶。東組呈東北向,由古生代砂頁巖組成,二疊紀至中生代隆起,其輪廓與現代昆侖山邊界相似。阿爾金山為古老斷塊,保持穩定隆起,局部有海侵,古生代沉積不完整,第四紀為區域性隆起。

  新疆地形輪廓明顯,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3列高大山脈包圍準噶爾和塔裡木兩大盆地,山脈內部又有許多山間盆地,高差相當懸殊。山脈最高點海拔與盆地最低點海拔相差8 765米。阿爾泰山脈位於自治區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平均山脊海拔約3 000米,最高的友誼峰4 374米。自治區南部則有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脈、昆侖山脈及阿爾金山脈環列,平均山脊海拔超過5 000米,7 000米以上的高峰則有11處。位於新疆和克什米爾之間的喀喇昆侖山喬戈裡峰,海拔8 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天山山脈橫穿新疆中部,平均山脊海拔超過4 000米,位於溫宿縣境北部的托木爾峰為最高峰,海拔7 443米。準噶爾盆地位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屬半封閉性內陸盆地。盆地內部大部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4.88萬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大沙漠和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盆地東有阿爾泰山向東南延伸部分的北塔山,西有塔爾巴哈臺山、薩吾爾山、賽米斯臺山、加依爾山、瑪依力山、巴爾勒克山等,總稱為準噶爾西部山地。盆地北部的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屬外流河;盆地中南部河流屬內流河。盆地最低點為艾比湖,湖面海拔189米。塔裡木盆地位於天山與昆侖山系之間,屬全封閉性內陸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盆地中央,向東與庫姆塔格沙漠幾乎相連,面積達33.76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的大沙漠之一。盆地西側為天山南支;東側為地勢較低、通向河西走廊的疏勒河谷,為古代絲綢之路。盆地內河流不能外泄,以羅佈窪地為最後歸宿。盆地最低點為老羅佈泊湖面,海拔780米。

  氣候與水文 新疆地處內陸腹地,高山環繞,氣候以幹冷為特色,降水稀少,蒸發力強,氣溫年較差、日較差極大,具有強烈的大陸性,降水和氣溫的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顯著。年平均氣溫北疆約−4~9℃,南疆為7~14℃。冬寒夏熱,1月平均氣溫北疆約−20~−15℃,南疆約−10~−5℃。7月平均氣溫約22~26℃。氣溫分佈一般隨緯度增加和海拔上升而降低。天山對寒潮的阻擋作用更加深瞭氣溫的南北差異。天山以北屬中溫帶,天山以南屬暖溫帶。山地夏季氣溫垂直遞減率明顯,冬季山地存在逆溫層,山麓和平原氣溫低於中、低山帶,各山系逆溫層厚度不同,天山北坡為2 000~2 500米,南坡為1 500~2 000米,而昆侖山系為1 000~1 500米,阿爾泰山逆溫層不明顯。新疆晝夜溫差較中國同緯度地區都大,氣溫平均日較差南疆為14~16℃,北疆為12~14℃,山區約10℃;年最大日較差約為25℃。氣溫日較差大,對農業十分有利。新疆瓜果含糖量高,品質優異,與此有關。光照較中國同緯度地區豐富,亦為新疆氣候的顯著特點之一。年日照時間達2 550~3 500小時。在植物生長期內光照充足,生長加快,因而積溫的有效性高,各種作物所需的積溫較同緯度其他地區少一點。

  新疆是中國典型的幹旱區,平均年降水量約145毫米,為中國平均年降水量(630毫米)的23%。降水的分佈規律是北疆多於南疆,西部多於東部,山地多於平原,山地西段多於東段。山區降水量,阿爾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為400~600毫米;伊犁河上遊迎風坡最大降水量接近1 000毫米;天山南坡東段約200~300毫米,西段約400~500毫米;昆侖山北坡的中段和東段,一般不到200毫米,西段及中段局部山區約400毫米。平原年降水量,準噶爾盆地邊緣約200毫米,盆地中心及東緣100~150毫米;天山以南平原降水量均不超過100毫米,塔裡木盆地西緣和北緣50~70毫米,盆地中心及東南緣及哈密、吐魯番盆地僅10~20毫米,托克遜城年均5.9毫米,為中國年降水量的最低地區之一。

  新疆能形成徑流並匯納為大小河流的徑流總量為830億立方米,尚不及全國徑流總量(2.711 4萬億立方米)的3%。年均徑流深為50毫米。地表徑流與大氣降水的分佈規律一致。其特點是:地表徑流幾乎全都來自山區,地區分佈西部多於東部,北疆多於南疆。境內河流多以高山冰川雪水為源,且多流失於盆地沙漠,或積水成咸湖。全境如以北塔山經烏魯木齊、庫爾勒至葉城劃一直線,線西北土地面積約占新疆總面積的40%,而其所產生的年徑流量卻約占新疆的80%;線東南土地面積占60%,產生的年徑流量僅占20%。

  新疆境內共有大小河流570條。其中,北疆有河流387條,年徑流量406億立方米;南疆有河流183條,年徑流量404億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東南,是中國屬北冰洋水系的唯一河流,也是新疆境內唯一的外流河。塔裡木河是中國幹旱地區最長的內流河,由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匯合而成,全長約2 200千米。伊犁河穿行於伊犁河谷,向西流出國境後註入巴爾喀什湖,是新疆境內水量最大的內流河。主要湖泊以羅佈泊為較大,湖面變化大,現已幹涸。博斯騰湖為新疆最大的湖泊,艾丁湖則為中國海拔最低的湖泊,湖底海拔−154.31米。此外,還有烏倫古湖、艾比湖、賽裡木湖、巴裡坤湖等及著名的天池。

  土壤與生物 新疆境內在高山和高山地區及山前洪積–沖積平原分佈著大面積的草原,阿爾泰山、天山等高山深處分別有綿延呈帶狀分佈的西伯利亞落葉松和雪嶺雲杉、雲杉等山地針葉林,塔裡木河等大河下遊沿岸生長著胡楊林與灰楊等為主的闊葉林。此外,大部分地表多為植被稀疏、種類貧乏的荒漠植被所覆蓋,土壤類型多種多樣,南北差異顯著。

  在北疆準噶爾盆地北部平原、阿爾泰山及其山前平原、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的西北部和塔城盆地,植被以蒿屬和假木賊或小蓬為主的半荒漠(包括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並混生有羽茅;地帶性土壤為棕鈣土,隱域性土壤有草甸土和面積不大的鹽土和沼澤土。西部天山及伊犁谷地植被屬具有短命植物的蒿屬半荒漠,地帶性土壤為灰鈣土,隱域性土壤以草甸土和草甸沼澤土分佈較廣,草甸鹽土則面積較小。準噶爾盆地東部戈壁,中部沙漠和西部平原等地,植被為以麻黃、梭梭、假木賊、霸王、伊林藜和小蓬為主的荒漠,地帶性土壤為灰棕色荒漠土。中部天山及其北麓平原,植被屬以蒿屬和琵琶柴荒漠為主,地帶性土壤為荒漠灰鈣土。南疆地區在平原范圍內,植被多屬以麻黃、伊林藜、合頭草、琵琶柴、假木賊、泡果白刺等為主的半灌木和灌木荒漠,地帶性土壤為棕色荒漠土和石膏棕色荒漠土。隨著幹旱程度的進一步增強,在塔裡木盆地南部和東南部、噶順戈壁及吐魯番盆地一帶,則分佈著石膏鹽盤棕色荒漠土。此外,在洪積扇邊緣和河流沿岸則分佈著鹽化草甸土,河岸胡楊、灰楊林下發育著胡楊林土。在距現代河道較遠的古代沖積平原上,則分佈著龜裂性土或殘餘鹽土。在濱湖地區則分佈著草甸鹽土、鹽土或濱湖鹽土等。新疆植被、土壤的垂直地帶性、因各山體所處的生物氣候帶不同而異。

  新疆主要野生動物(野生脊椎動物)640種,其中兩棲爬行類49種,鳥類394種,獸類135種,魚類62種。列入國傢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一級保護動物27種,二級80種,共計107種。新疆的野生動物特有種多,如大頭魚、新疆北鯢、新疆鬣蜥、塔裡木兔、普氏野馬、野駱駝等,都是隻產於新疆的種類。

  礦產資源 新疆已發現各類礦產138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種68種。在探明儲量中居全國首位的有5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41種。一些重要礦產質量較好,富礦比例較高,如煤、鉻、蛭石、鐵、銅、鎳、鉀鹽、膨潤土、石灰石等,並擁有新疆軟玉、鈉硝石、皂石、水硝堿鎂釩、蛋白石等一部分特色礦產。新疆礦產種類多,配套程度高,資源量大,開發利用潛力很大。但地質勘查程度低,部分資源保護程度低。資源遠景潛力大的礦產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石灰巖、銅、鎳、黃金、鉻、鉛鋅、鈹、鋰、石棉等。

人口與民族

  新疆是中國地廣人稀、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省(區)。1949年總人口僅有433萬,至2010年10月底已達2 181萬。隨境內經濟建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天山南北人口比例發生顯著變化。總的趨勢是南疆所占比例有所縮小,北疆則隨著交通、工礦和農墾事業的發展,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南疆。

  新疆是中國人口密度較低的省(區)之一。人口密度平均為每平方千米13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縣、市。南疆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喀什地區。

  新疆又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共有55個民族,各少數民族人口1 307萬(2010),占總人口的59.9%。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有些民族逐漸形成自己的聚居區,如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等民族;有些則和其他民族雜居,如烏孜別克、塔塔爾、滿、俄羅斯。維吾爾族約有75%集中分佈於天山以南,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以天山北麓為多,次為天山南麓,以農墾團場、工礦及城鎮較集中。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及天山北麓東部。回族較分散,除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耆回族自治縣較集中外,其他大、中城鎮也有。蒙古族聚居於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佈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以牧為主。柯爾克孜族聚居於天山南脈及帕米爾高原,即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4縣,以牧為主。塔吉克族聚居於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錫伯族聚居於伊犁河南岸察佈查爾錫伯自治縣,北疆大城鎮亦有散居。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均不足萬人,多散居於北疆。

經濟概況/SECONDTITLE>

  新疆原以農牧業為主,綠洲農業和草原放牧畜牧業歷史悠久,在自治區占有重要地位。現代工業起步晚,基礎薄弱,但發展速度快,現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

  農業 兩千多年前的新疆農業生產已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南疆多“城郭諸國”,北疆則多“行國”。南疆“地沃宜稼”,居民多早已定居,以農為主,農業發展歷史悠久,是自治區最古老的農區。遠在公元前2世紀塔裡木盆地邊緣已有開墾引雪水灌溉的農田。1949年以來,自治區把水利建設放在首位,以生產建設兵團為主體,興建大批國營農(牧)場群,開辟瞭許多大墾區,建立瞭新綠洲,擴大墾殖利用面積,發展糧食、棉花和甜菜生產。不僅迅速扭轉瞭新疆長期“南糧北調”的被動局面,而且促進瞭新疆農業生產佈局產生深刻的變化,使新疆成為全國最大的墾區之一。

圖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瓜豐收

  種植業是新疆農業生產的主導部門。以糧食作物為主,主要有小麥和玉米,其次為水稻、高粱。小麥分佈遍及山地農區和平原農區,種植面積大,產量約占糧食總產的一半以上。玉米絕大部分集中於南疆平原農區。水稻局限於各大河沿岸、河灘低窪地區和扇緣泉水溢出帶上,產量以阿克蘇河流域為最大,其次為葉爾羌河流域。高粱種植面積小,主要分佈於吐魯番和喀什地區。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胡麻、甜菜為主,是中國最古老的棉區之一和長絨棉主產區。棉花種植以瑪納斯河、葉爾羌河、克孜和蓋孜河、阿克蘇河、和田河、孔雀河等流域及吐魯番盆地最為集中,大量供應全國各地,並部分出口。甜菜種植比較集中,以石河子地區種植面積為最大,其次為芳草湖以及溫宿、烏蘇、焉耆等縣。和田、莎車一帶桑蠶業自古聞名。

  新疆盛產多種瓜果,甜瓜(哈密瓜)為著名特產(圖1),以品質優異馳名中外,吐魯番、哈密及喀什三角洲為著名產區。吐魯番的無核白葡萄、庫爾勒的香梨、庫車的甜杏、阿圖什的無花果、喀什的甜櫻桃、和田的紅葡萄、葉城大石榴和無籽梨、伊犁蘋果、阿克蘇薄皮核桃等享有很高聲譽。已建成中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果樹資源圃。藥用植物豐富,產量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的有:貝母、阿魏、麻黃等。紅花是新疆古老的作物,清代曾列為貢品,既是油料,又是中藥材。

  新疆天然草場遼闊,面積約0.8億公頃,占全國草原面積的1/4(圖2)。山地草場主要分佈於境內各大山系的山坡和山間盆地,降水較多而穩定、牧草質優高產,有利於各種牲畜放牧利用。平原草場主要分佈於大河兩岸及沙漠邊緣。畜牧業以綿羊、山羊、牛、馬等傢畜為主,歷來為中國主要牧區和畜牧業生產基地之一,早就以產伊犁馬焉耆馬福海大尾羊庫車羔皮羊、新疆毛肉兼用細毛羊和草原兼用牛等聞名遐邇。

圖2 新疆草原牧場

  新疆是中國西北幹旱地區主要的天然林區。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資料,新疆林業用地面積約608.46萬公頃。新疆森林覆蓋率為2.94%,地區分佈極不平衡。山地針葉林主要分佈於北疆的伊犁地區和溫泉以東至木壘一線的天山北坡,阿勒泰地區的阿爾泰山南坡以西伯利亞落葉松和雪嶺雲杉為主。其次是天山南坡,但林相較稀,林地面積也比天山北坡少得多。昆侖山和帕米爾東部森林更少。伊犁地區木材蓄積量大,是自治區主要林業生產基地。在伊犁地區山地森林外緣,尚分佈著約1萬公頃的天然野果林。溫泉至木壘一帶的山地森林也為自治區木材生產的重點地區,阿勒泰地區森林面積大,木材質量好,是自治區最重要的林區之一。平原闊葉林以南疆塔裡木河沿岸的胡楊林為重要,其分佈較集中,對維護生態、穩定河庫和平原地區發展畜牧業均起重要作用。北疆平原地區的瑪納斯河流域、準噶爾盆地邊緣和阿勒泰等地,梭梭林廣為散佈,具有良好的固沙作用。人工林主要分佈於新老墾區,尤以國營農場發展為快,不少地區已條田成方,林帶成網。

  工業 新疆工業發展較晚,1949年以前除伊犁皮革廠等使用機器生產外,其餘多為手工業作坊,現代工業幾乎是空白。自治區成立以後,在烏魯木齊、喀什、伊寧、石河子、阿克蘇、庫爾勒、和田等地,依靠當地及其附近地區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和蠶繭、蘆葦、羅佈麻、芨芨草等輕紡工業原料,分別建立瞭相當規模的棉、毛紡織廠、造紙廠、制糖廠、皮革廠、絲織廠和地毯廠等企業。在重點發展紡織、制糖、造紙和皮革等工業的同時,又建立起冶金、煤炭、石油、電力、化工、機械、建材等現代工業。此外,還大力發展和田地毯及絲綢、喀什小花帽和民族樂器、英吉沙刀、和田玉石制品、庫車羔皮、伊犁皮革、維吾爾銅器和銅雕等傳統的民族工業品生產。現已形成瞭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圖3)、石河子、伊寧、喀什等一些工業基地、新興工業城市以及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城鎮、小型工業和鄉鎮企業則遍及自治區各地,且已有一定生產規模。

圖3 新疆克拉瑪依油田

  交通運輸 新疆過去交通運輸落後,長途運輸靠公路和駱駝,短途運輸以毛驢為主。經過幾十年建設,已形成以烏魯木齊為中心,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航空運輸密切配合的交通運輸網。新疆各地、州、縣和99%的鄉鎮都通瞭公路,形成瞭以烏魯木齊市為中心,以7條國道幹線為骨架,東連甘肅、青海,南接西藏,西通中亞各國,並與境內62條幹線組成的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2006年底公路裡程達143 735千米(含生產建設兵團31 485千米)。蘭新鐵路東起甘肅省蘭州市,西至第2條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的最西端阿拉山口站,總長2 000多千米,是連接中國東部與西部的一條幹線鐵路,也是新疆通往內地的唯一的鐵路通道。除蘭新大幹線外,還建瞭吐魯番至庫爾勒、庫爾勒至喀什等鐵路。新疆鐵路營業裡程共計2 760.8千米(2006年底)。新疆是中國擁有民航站最多航線最長的省區之一。烏魯木齊機場是中國通往西亞、歐洲的航空通道,是中國6大門戶機場之一。航空以烏魯木齊市為中心,通達蘭州、西安、北京、上海。此外,烏魯木齊還有通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土耳其伊斯坦佈爾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迦的國際航線。自治區境內通航河流極少,隻有額爾齊斯河和伊犁河有季節性輪(駁)船航線。

文教科技

  新疆文教科技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穩步向前發展。已建有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及農、醫、石油、教育、財經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有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新疆社會科學院、新疆農業科學院及其他研究院所。

名勝古跡

  新疆是一個文物古跡眾多,自然景觀獨特,民族風情豐富多彩的好地方。旅遊資源總量大、類型多,居全國第1位。柏孜克裡克千佛洞是洞窟多、建築形式多樣、壁畫內容豐富的石窟群,是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土寺。這裡有具有濃厚維吾爾族建築風格的額敏塔(蘇公塔),典型伊斯蘭式的古墓建築香妃墓,古代絲綢之路上極有戰略地位的石頭城以及歷史上聞名的樓蘭古城等古跡。天山天池是全國重點風景遊覽區,風光綺麗,牧草繁茂,山花爛漫。流傳著許多美妙傳說的火焰山,在烈日的炙烤下紅火灼灼,猶如大片的火焰熊熊升騰。還有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神秘的喀納斯湖(圖4)、天水相連的賽裡木湖、“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山及醉人的葡萄溝等。這裡民族風情濃鬱,文化藝術獨特,人民好客、能歌善舞,是極具魅力的旅遊勝地。

圖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納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