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鯢科北鯢屬一種。分佈於中國新疆西部和哈薩克斯坦的阿拉套山脈地區。全長97~219毫米,大者可達250毫米左右。頭部扁平,頭長大於頭寬,吻部寬圓,上唇後部有唇褶;犁骨齒列短;有眼瞼,有頸褶。軀幹較圓而略扁:體背面皮膚光滑而有光澤,體尾有小痣粒;腹面光滑;掌、蹠部無角質鞘,指4個,趾5個;尾長略大於頭體長,尾基部圓,向後漸側扁,尾背鰭褶平直,較顯;尾末端略尖,體背面黃褐色、灰綠色、深橄欖色等,有的個體其上散佈有深色斑點,腹面甄色比背背面淺。

  此鯢生活於海拔1 800~2 750米的山地草原地區,多棲息在湧泉流水形成的小溪或沼澤內。在海拔1 900~2 000米的小溪中數量最多。以水棲為主,白天一般隱蔽在水底石頭下面,夜晚出外活動,常在水底爬行或遊泳,成體有時上岸活動,但一般離水源約11米左右。以水生昆蟲為食,也捕食甲殼動物、雙翅目幼蟲、水生甲蟲、蜘蛛以及蝦類等。其繁殖季節在5月中旬至7月初,每一雌鯢產出2條卵鞘袋,初產出時其長20~40毫米,直徑15毫米,吸水後膨脹,以柄附著在石塊下,有卵50粒左右,少者16粒,多者98粒。卵在袋內排列成雙行。行體外受精。初孵出的幼鯢全長18~2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