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國行政中樞和商業中心,東南亞的海運、貿易、金融、會展中心及世界性大港埠。位於新加坡主島南岸中段,扼新加坡海峽咽喉,海洋航線輻輳於此。面積約102平方千米,占全國土地面積14.6%和主島面積17.4%,人口約160萬。

  1819年起,英國殖民者在新加坡河口地帶建立港埠,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經營與擴展,形成當代國際性的都市。20世紀50年代,城市範圍北抵麥裏芝水庫,南至岌巴港,西到花柏山與巴西班讓山岡。受地形限制,逐漸漸向東伸展。市區東界大致到達實乞納路與巴耶利巴路。其中新加坡河下遊兩岸原面積8.11平方千米的市中央區是新加坡城市島國的發祥地,長時期以來也是新加坡的商業、金融和行政中心所在地。60年代起,進行都市重建,調整各區功能,改善居住條件。市中央區自南而北有新加坡河、史坦福溝和梧槽河貫穿。新加坡河以南俗稱大坡,濱臨海港,商業興盛,是銀行和大公司的集中區,摩天大樓接踵而起,珊頓道為世界知名的銀行街。新加坡河與史坦福溝、烏節路之間俗稱水仙門,其中近海地帶仍為政府及文化機構所在,有議會大廈、最高法院與市政廳、國傢圖書館、博物院等,烏節路則為商業大街。史坦福溝與梧槽河之間俗稱小坡,現為整齊美觀的新式住宅區。梧槽河以北為中型商場、酒樓和旅館分佈區。

新加坡金融區

  新加坡河河口外沿海地帶填土造陸,增加土地約4平方千米,形成海濱湖畔新市區,為中央區的延伸和擴大。在史坦福溝東北岸興建的萊佛士鎮,由4幢圓柱式塔形高樓組成,最高72層,高280米,從頂層可以眺望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迄20世紀末,市中央區已經成為一個綜合商業、金融、旅遊和辦公的新中心城,到處是嶄新的建築群,濃鬱的綠化和整潔寧靜的街道與廣場。各項建築物高低錯落,各具特色,富有地方性風格,豐富多彩而不雷同。市中央區屹立在景色優美的濱海灣畔,充分利用水的背景,表現出自然、人、建築與環境的協調美,為新加坡市的櫥窗。市區其餘部分經過重建逐步形成佈局合理的住宅區,組屋群中建立商店、學校、醫療和文娛體育設施;一部分組屋區發展為新鎮,如女皇鎮、直落佈蘭雅、大芭窯等;污染少的輕型工廠,分佈在組屋群中。市區南緣有直落亞逸、東礁湖、岌巴港和巴西班讓4個港區,擁有東南亞最長的碼頭岸壁線。港口內側,丹戎巴葛路與岌巴路交叉點,是亞洲2號公路的南端,由此北上通過新柔長堤,經吉隆坡、曼谷直抵泰緬邊界的夜柿。這條公路是縱貫中南半島最長的陸上幹線,加強瞭新加坡市在東南亞海空交通樞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