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傢J.V.羅賓遜、N.卡爾多、L.帕西內蒂等為主要代表的當代凱恩斯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這個學派堅持和發展J.M.凱恩斯的理論觀點,批判傳統的新古典派經濟學理論,反對新古典綜合派將凱恩斯理論與之相結合的做法,力圖建立與它們相對立的新理論體系,因此,又被稱為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由於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在英國劍橋,而他們的理論觀點又背離以A.馬歇爾為首的老一代劍橋學派的傳統理論,因此被稱為新劍劍橋學派。對這個學派有重要影響的還有波蘭經濟學傢M.卡萊茨基以及劍橋大學的P.斯拉法。

帕西內蒂

  新劍橋學派全面否定傳統的新古典派理論。主張摒棄新古典派的均衡概念,樹立“歷史時間”概念。羅賓遜認為人們一旦承認一種經濟是時間中的存在,則以鐘擺在空間來回擺動的機械比喻的“均衡”就站不住腳。與之相聯系,這個學派強調“不確定性”對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性,認為貨幣的存在就是和這個“不確定性”有密切聯系。他們堅持凱恩斯對新古典派理論作過的一些批判,如摒棄薩伊定律和資本主義經濟通過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總是可以達到充分就業的傳統假定;摒棄儲蓄支配投資的傳統觀點,堅持投資支配儲蓄的凱恩斯觀點等。他們徹底否定以邊際生產力論為基礎的新古典派分配理論,認為這個傳統理論是為資本主義社會收入不均的現狀辯護的,在邏輯上是一種循環推理。他們也用斯拉法的生產價格論否定新古典派的主觀價值論和均衡價格論。

卡萊茨基

  新劍橋學派從不均衡出發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動態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在歷史時間中增長的經濟,但它的增長過程是很不穩定的,因而處於不均衡狀態是常規。為瞭說明這種不均衡,他們在分析步驟上首先確定為保證經濟按穩定的比率不斷增長所需的條件。然後,他們論證這個條件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新劍橋學派把經濟增長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融為一體,認為投資支出不僅是生產和就業水平的決定因素,也是國民收入在利潤與工資之間分配的主要決定因素。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額除瞭取決於投資率的高低外,還取決於利潤收入的儲蓄傾向(成反比)或消費傾向(成正比),即利潤收入中的儲蓄比率愈低或消費比率愈高,則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額愈大。

  新劍橋學派以具有壟斷因素的不完全競爭作為微觀經濟分析的基礎。他們以斯拉法在《用商品生產商品:經濟理論批判緒論》一書中所論述的生產價格論作為自己的價值論。按照斯拉法的理論,各種商品的相對價格(指生產價格而不是市場價格)決定於它們的生產技術條件和分配關系,而且商品的相對價格與利潤率是同時決定的。這就從根本上否定瞭以完全競爭為前提的新古典學派的主觀價值論和均衡價格論。

  關於與物價相聯系的貨幣工資率,他們依據凱恩斯的看法,認為是由勞資雙方的工資談判決定的。關於貨幣工資所能購得的消費品,則受企業資本傢的投資決策左右,因為投資率提高瞭,勢必造成以較多的資源用於投資品生產,消費品生產的比率相對減少,貨幣工資的實際價值隨之下降。

  據此,他們把微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分析銜接起來。在他們看來,既然價格變動主要取決於可變成本特別是貨幣工資率的變動,而貨幣工資率又決定於勞資雙方的談判力量對比,這樣,當投資連續增長,投資品與消費品生產的比例變化,造成利潤上升、實際工資下降時,就會促使工人提出提高貨幣工資的要求,導致物價–工資、工資–物價的螺旋式上升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大量失業也將難於制止物價的持續上漲,這也就是他們對戰後通貨膨脹和滯脹問題的解釋。

  新劍橋學派承認收入分配不均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弊端,爭取一個趨向於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是他們主張的一個政策目標,即保持企業資本傢利潤而使收入分配有所改善的改良主義政策。他們還提出要實行凱恩斯提出過的對投資進行社會管制的政策。對於如何制止戰後通貨膨脹,他們反對以管制工資為主要內容的收入政策,而主張實行某種含有調整收入分配意義的政策。

  

推薦書目

 羅賓遜 J, 伊特韋爾 J. 現代經濟學導論. 陳彪如,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