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北部草原地區的古代遊牧民族石刻雕像。以伊犁地區的昭蘇、特克斯、霍城,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博樂、溫泉,阿勒泰地區的阿勒泰、富蘊、青河、吉木乃等地發現較多。其中在阿勒泰地區有40~50座。石人有頭像、半身像與全身像。立像方向大都朝東,造型頗為簡單,有的僅刻劃出臉面輪廓,一般多是身著翻領外衣,兩手交置胸前。溫泉縣阿爾卡特石人,系用一塊白沙巖雕刻的全身像,高約1.9米,圓臉大目,八字鬍須,具有明顯的蒙古人種特徵;著翻領衣,頸飾項項圈,腰系寬帶,右手持杯,高舉胸前,左手按著掛在腰際的刀劍,另在腰間佩一把小刀,並垂飾小囊、礪石等物。昭蘇縣小洪海石人,以花崗巖雕成,高約2.3米,通身著一長袍,亦右手舉杯,著冠辮發,發辮多根長垂在身後,直至腰下。身旁衣褶,滿刻古民族文字,剝蝕頗甚,至今未能解讀。這些石人造像,形體概括簡練,稚拙古樸,隻在手和顏面五官等部位有較多的刻畫,而人物的民族特征和性格,卻表達得非常明確肯定。石人為圓雕像,但造型手法以浮雕為主,也間有陰線刻法,整個形體顯得茁壯渾厚。在考古發掘中,新疆的石人與石棺相聯系,絕大部分石人與石棺並存,一般都立於埋有石棺的石堆墓前。根據目前對石棺墓葬的發掘,其早期可能在漢代或漢代以前,晚期可能在隋唐。這時期新疆北部草原地區先後有匈奴、柔然、鐵勒、突厥等遊牧民族活動。目前發現的石人,以6世紀中葉至8世紀末葉的突厥時期最具代表性。根據史書記載,突厥習俗,墓前要立石雕,刻劃死者形象;石人一般都面向東方,與突厥對太陽神崇拜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