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記者、作傢、翻譯傢。察哈爾部蒙古族。原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鑲黃旗(清代時稱商都鑲黃旗)。蕭氏先人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重編察哈爾八旗後入關進京。蕭亁生於北京,卒於北京。1935年燕京大學新聞系畢業後進入《大公報》,主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報》的文藝副刊,兼任旅行記者。所寫魯西水災區的一組報導《流民圖》,推動瞭賑災工作的開展。全面抗日戰爭初期,所寫《林炎發入獄》和民工搶修國際公路《血肉築成的的滇緬路》等新聞特寫,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農民領袖林炎發因此獲釋。1939~1942年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兼任《大公報》駐英記者。1942~1944年為劍橋大學英國文學系研究生。1944年後任《大公報》駐英特派員兼戰地記者,曾在萊茵河前線、柏林和紐倫堡法庭進行采訪。1946~1948年負責上海《大公報》國際問題社評兼復旦大學新聞系及英文系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往來於歐、美兩洲,采訪聯合國成立大會和波茨坦會議,寫有《南德的暮秋》等特寫報道。

  1948年調香港《大公報》工作。至1956年歷任英文《人民中國》雜志副總編輯、《譯文》編輯部副主任、《文藝報》副總編輯。1957年以後主要從事外文翻譯工作。1978年後多次去美國、歐洲、新加坡等地講學和從事文學交流活動。著有報告文學集《人生采訪》、短篇小說集《籬下集》、長篇小說《夢之谷》、散文集《珍珠米》、回憶錄《負笈劍橋》,翻譯作品有《好兵帥克》、《彼爾·金特》(1986年被挪威王國政府授予國傢勛章)、《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尤利西斯》(與文潔若合譯,1995年獲第2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