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小說傢。原名張乃瑩,曾用筆名悄吟田娣。生於黑龍江呼蘭縣一個地主傢庭,卒於香港。中學時代喜愛繪畫和文學,因反抗包辦婚姻離傢出走。1932年在哈爾濱與蕭軍相識,並開始為報刊寫稿。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於1933年自費出版。1934年與蕭軍一起離開哈爾濱。同年從青島到上海。在魯迅的關懷與扶持下,蕭紅成為20世紀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女作傢。長篇小小說《生死場》(1935)是她的代表作,列入魯迅主編的“奴隸叢書”,魯迅親自校閱並作序。小說真實反映瞭東北人民在封建壓迫和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困苦和抗爭,描繪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紮”的“力透紙背”的圖畫(魯迅《蕭紅作〈生死場〉序》)。1936年7月她隻身東渡日本養病,這時期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橋》(1936),短篇小說集《牛車上》(1937)等。1937年初回國。全面抗戰時期,她曾在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並隨同西北戰地服務團輾轉各地,寫有短篇小說集《曠野的呼喚》(1939)、散文集《回憶魯迅先生》(1940)和《蕭紅散文》(1940)。蕭紅的散文文筆親切、細膩,頗具特色。1940年春,蕭紅與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先後出版瞭中篇小說《馬伯樂》(1941)、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前者用諷刺的手法表現知識分子的生活,後者追憶故鄉小鎮單調的美麗,寫傢鄉人民的善良與愚昧,感情熱烈真摯,文筆清新優美。病逝後,骨灰由香港淺水灣遷至廣州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