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1921年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因俄文縮寫字頭讀音而簡稱“耐普”,為別於國內戰爭時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而定名。內戰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再為農民所接受。出現農民暴動和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蘇維埃政權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1921年3月,俄共(佈)第10次代表大會決定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糧食稅額比比收集額低很多。農民按國傢規定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歸個人所有。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1921年5月,蘇維埃政權通過關於交換的法令,宣佈實行產品交換。10月,政府發覺產品交換失敗,轉而允許私人自由貿易。為瞭促進市場貿易,1921年10月,政府重建國傢銀行,統一管理貨幣流通事務。1922~1924年,實行貨幣和財政改革,穩定盧佈幣值,規定工商業稅額。

  在工業方面,一切涉及國傢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傢所有,由國傢經營;而中小企業和國傢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則允許私人經營。1920年11月,人民委員會發佈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傢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傢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17日,國傢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賃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賃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傢。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傢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或按協定提交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傢。蘇維埃政府準許承租者雇傭工人、職員,協助他們獲得原料。由於種種原因,租讓制和租賃制企業在蘇聯未得到發展。

  由於商品貨幣關系的恢復,國傢企業和合作社的管理制度也作瞭改變。國傢企業按部門組成托拉斯,受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下屬中央工業處管理領導。各托拉斯獨自進行經濟核算。托拉斯的財產屬於國傢,但國傢非經合同協議無權動用托拉斯的財產和產品。托拉斯的財務和商業活動獨立。職工由各企業自行招用,不再由國傢統一調配。勞動義務制被廢止。1921年9月,人民委員會發佈關於工資級別問題的規定,改變過去的平均主義作法,實行按生產率高低確定工資級別的制度。免費分配和低價供給產品的作法相繼取消。1921年10月,政府發佈法令給予合作社以完全獨立經營的權利。

  新經濟政策的實行,使1921年的危機迅速得到克服,工農業之間逐步建立起正常的經濟聯系,生產穩步發展。它滿足瞭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新經濟政策在1929年因政府推行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而結束。

  新經濟政策是依靠工農聯盟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是利用商品生產和市場貿易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它為蘇俄人民指明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推薦書目

 NOVE A.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SSR 1917-1991.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