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界出現的一個主張政府幹預經濟的新學派。由於堅持J.M.凱恩斯的基本信條,以獨特的研究方法和新穎的理論觀點復興瞭凱恩斯主義,被稱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經濟學傢N.G.曼奎R.薩默斯O.佈蘭查德J.羅泰姆伯格、E.S.費爾普斯、G.A.阿克洛夫、J.耶倫、J.E.斯蒂格利茨、M.格特勒和B.伯南克等。

  形成的理論背景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產生,一方面由於原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存在明顯的缺陷,即宏觀經濟理論缺乏微觀基礎;另一方面由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過於追求理論結構和分析方法的完美性,忽略經驗檢驗而無法解釋並解決現實問題。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處於西方經濟思想正統地位的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不能解決滯脹、勞動生產率以及資本積累的遲緩等問題而逐漸衰弱,使得凱恩斯主義日趨沒落。凱恩斯主義的衰弱使西方經濟學失去瞭共識,從此出現瞭學派林立、各領風騷的局面。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就誕生於這個經濟學傢們尋求共識又無法達成一致的時代。當原凱恩斯主義備受冷落、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席卷西方宏觀經濟學各個領域時,美國的一批中青年經濟學者堅持原凱恩斯主義的基本信條,反對經濟自由主義潮流。這些被稱為“新凱恩斯主義者”的學者在經濟研究中大量引入最新的分析方法,兼收並蓄各種有用的理論觀點,並提出許多新穎的觀點。S.菲舍、費爾普斯、J.B.泰勒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奠定瞭基礎。菲舍在《政治經濟學雜志》1977年2月號上發表的《長期合同、理性預期和最佳貨幣供應規則》以及費爾普斯和泰勒在同期上發表的《理性預期下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力量》論文中將理性預期假設引入分析框架。曼奎和D.羅默1991年主編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2卷本)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代表性論文集。

  原凱恩斯主義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理論上的進展及其在現實面前的乏力,啟發並促使新凱恩斯主義者運用獨特的方法和思路對勞動市場、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進行分析,以便找出宏觀經濟波動和失業的原因。新凱恩斯主義者以工資黏性(工資不能隨需求的變動而迅速調整,上升容易下降難的情況)和價格黏性(當貨幣供給量發生變化時,短期內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滯後的情況)代替原凱恩斯主義工資剛性(貨幣工資一經確定,貨幣工資水平就難以改變的特性)和價格剛性(市場上的商品價格一經確定就難以改變的特性)的概念。以工資黏性、價格黏性和非市場出清(市場上需求力量與供給力量處於不平衡的狀態,也就是說買者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與賣者願意而且能夠出售的商品數量不相等)的假設取代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工資、價格彈性和市場出清(市場上需求力量與供給力量處於平衡的狀態,也就是說買者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與賣者願意而且能夠出售的商品數量相等)的假設,並將其與宏觀層次上的產量和就業量等問題相結合。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原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受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打擊之後,吸取凱恩斯主義在與其對立的學派鬥爭中的經驗教訓而形成,並在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對立與鬥爭中不斷發展,是原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復興。

  假設條件和特點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最重要的假設是非市場出清假設。這一假設來自原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它使新凱恩斯主義和原凱恩斯主義具有相同的基礎。與原凱恩斯主義關於名義工資剛性的假定不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假定工資和價格有黏性,即工資和價格是可以調整的,隻是調整十分緩慢,須耗費相當長的時間。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模型增添瞭原凱恩斯主義模型所忽略的兩個假設:一是經濟人最大化原則;二是理性預期的假設,因而使新凱恩斯主義突破瞭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框架。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特征是否定新古典的二分法,認為真實世界表現為不完全競爭、不完善市場、異質勞動和不對稱信息。關於新古典的二分法,即把經濟理論分為兩部分:一是分析價值和分配問題的價值論,一是分析貨幣和價格問題的貨幣論,並認為貨幣隻是籠罩在實際經濟運行上的面紗。因此,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名義貨幣量的變動隻影響貨幣價格的變動,而對經濟運行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對於“古典的二分法是否有效,經濟是否具有重要的非瓦爾拉斯特征”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新凱恩斯主義的答案恰恰與新古典學派相反。新凱恩斯主義認為,貨幣等名義變量的變動會導致產量和就業量等實際變量的波動,因此古典的二分法(名義變量變化如貨幣數量的變化隻影響名義變量如價格水平而不影響真實變量如產量和就業)失效;工資和價格出現黏性是由於市場不完全競爭、經濟人隻能獲得有限信息和相對價格剛性等原因所引起,所以市場是非出清的,具有明顯的非瓦爾拉斯均衡特征。名義的和實際的不完善性的相互作用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顯著特點。

  主要理論內容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主要包括價格黏性論、勞動市場論、信貸配給論以及經濟周期理論等方面內容。

  ①價格黏性論。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和發展凱恩斯主義價格黏性這一基本信條,認為價格不能隨總需求的變動而迅速發生變化。為瞭深入剖析價格黏性的成因,新凱恩斯主義區分名義價格黏性(名義工資不隨總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和實際價格黏性(實際工資與需求的變化幾乎沒有相關性)。他們認為,如果有某種因素阻止名義價格水平為適應名義需求擾動進行調整,那就會出現名義價格黏性。如果某種因素阻止實際工資調整,或者存在以另一工資為基準的某工資的黏性或相對於另一價格的某價格的黏性,那就會發生實際價格黏性。

  新凱恩斯主義認為,為瞭實現利潤最大化,廠商在調整價格時要遵循“狀態依存法則”或“時間依存法則”,但是這兩個法則直接阻礙著廠商調整名義價格。與“狀態依存法則”相關的名義價格黏性理論是“菜單成本論”,而與“時間依存法則”相聯系的名義價格黏性論是“交錯調整價格論”。菜單成本理論認為,經濟中有一定壟斷力的廠商是價格的決定者,能夠選擇價格。菜單成本的存在阻礙瞭廠商調整價格。關於菜單成本的代表性理論主要有曼奎提出的菜單成本和經濟周期論;阿克洛夫和耶倫提出的近似理性周期模型;鮑爾和羅默提出的實際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

  新凱恩斯主義者鮑爾和羅默認為,實際價格黏性論在解釋名義價格黏性和名義沖擊的非中性時有重要作用。他們通過實證分析表明,如果沒有實際黏性,菜單成本論等名義價格黏性模型隻有在參數非常不合理的情況下才能成立。新凱恩斯主義的實際價格黏性論包括:實際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需求非對稱論、廠商信譽論、投入產出表理論以及寡頭市場和價格黏性論。

  ②勞動市場論。新凱恩斯主義勞動市場理論的關鍵性假設是工資黏性。新凱恩斯主義區分瞭名義工資黏性和實際工資黏性。前者又分為交錯調整工資論和長期勞動合同論;後者主要包括隱性合同論、效率工資論和內部人–局外人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市場理論不僅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闡明瞭勞動市場失靈、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並存等問題,而且在“經濟人”和理性預期假設基礎上,解釋瞭勞動市場失靈的原因,揭示瞭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發現象,從而豐富和發展瞭微觀經濟學的勞動理論。

  ③信貸配給論。新凱恩斯主義的信貸配給論拓展瞭信貸市場理論研究領域,豐富和發展瞭西方經濟學中的金融理論。新凱恩斯主義以信貸市場中信息不對稱性為出發點,論述瞭利率和貸款抵押的選擇效應會導致信貸市場出現信貸配給,指出信貸市場中利率機制和配給機制同時起作用,信貸市場會出現多重均衡,市場機制失靈,隻有政府幹預才能糾正信貸市場失靈。政府推行信貸補貼政策或提供貸款擔保,可以降低市場利率,提高借款者的還款利率,改善資源配置,增進社會福利。斯蒂格利茨和韋斯提出的信貸配給模型(S–W模型)是信貸配給模型中影響最為廣泛的模型之一,通常被稱為信貸配給基本模型。這一模型要證明的是即使沒有政府幹預,由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存在,信貸配給也可以作為一種長期均衡現象存在。不對稱信息所產生的逆向選擇可能導致銀行貸款預期收益率與貸款利率之間非單調遞增的關系,由此而形成均衡信貸的配給。

  ④經濟周期理論。新凱恩斯主義認為,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並未對經濟波動提供經驗上的似乎合理的解釋。這一理論既相信大量技術失調是經濟波動的主要根源,又依靠閑暇在時間之間的替換解釋就業的變動,這兩種解釋都不能令人信服。此外,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存在片面性,因為倡導者得出的結論是“宏觀經濟政策是非必要的”。因此,新凱恩斯主義者承認,產生總量失調的根源可能來自供給方面或需求方面,並證明經濟中存在的摩擦和不完全性將增強這些震動,以致引起實際產量和就業的大幅波動。他們認為,重要問題不是考察這些震動的根源,而是探究整個經濟對震動如何作出反應。在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關於總量波動問題的研究,一般采用兩種研究方法:一種研究方法強調名義黏性的重要性;另一種研究方法追隨凱恩斯和托賓,探究工資和價格靈活性的潛在不穩定影響。

  政策建議 在政策主張上,新凱恩斯主義與原凱恩斯主義一樣都認為存在市場失靈,穩定經濟的政策對經濟具有積極作用。但是,新凱恩斯主義並不像原凱恩斯主義那樣強調對經濟生活實行微調。他們認為,微調並不能有效防止和醫治失業及通貨膨脹。然而,新凱恩斯主義在經濟政策方面並沒有提出多少具體的新見解,隻是通過數學模型推導出許多公式化的對策,但缺乏進一步具體化、可操作的政策主張。

  新凱恩斯主義在交錯調整價格論和菜單成本論中提出瞭旨在抑制價格黏性,使價格具有彈性,以修復失靈的市場機制,穩定產量的價格政策建議;根據局外人在勞動市場上長期處於不利地位這一情況,他們提出瞭政府應該更多地考慮長期失業者的利益,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應幹預勞動工資合同,貨幣政策應該使工資較有彈性以提高就業率的就業政策;為瞭實現穩定產出的目標,他們提出政府最優的貨幣政策是貨幣量的調整與影響價格的實際擾動相適應,與引起價格變動的名義擾動反向變化;在信貸配給論中他們的政策建議是政府應該從社會福利最大化出發,幹預信貸市場,利用貸款補貼或提供貸款擔保等手段降低市場利率,以便使那些有社會效應的項目能夠得到貸款。

  總之,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以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信息為前提,分析並論證瞭名義的與實際的工資和價格黏性的存在,得出市場始終難以出清以及必然產生大量非自願失業的論斷,提出政府幹預私營經濟的必要性,否認政策措施無效的觀點。盡管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通過有微觀基礎的數學模型對現實經濟進行抽象的分析,解釋瞭市場失靈和經濟波動,指出政府幹預經濟有積極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是這一理論仍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如沒有從名義變量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方面深入地分析經濟問題等。

  

推薦書目

 王志偉.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胡代光, 厲以寧, 袁東明. 凱恩斯主義的發展和演變.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