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西南部新赫裡多尼亞島的居民。有26.4萬人(2005)。屬澳大利亞人種美拉尼西亞類型,混有一部分波利尼西亞血統。無統一語言,使用30多種方言(均屬南島語系美拉尼西亞語族)。受法國文化影響,多已皈依天主教。其祖先約在5 000年前從東南亞遷入。18世紀歐洲殖民者侵入時,約有8萬人,分為30多個部落集團。當時社會處於原始公社制解體階段,階級分化明顯。1853年,該島被法國佔領,成為罪犯流放地。該島發現鎳、鉻、銅、鈷、鐵等礦藏後,法國自由移民增多,並招來大大批外籍勞工。當地居民備受排擠和奴役,曾多次奮起反抗,以1878年和1917年的起義規模最大,均遭殖民當局殘酷鎮壓和屠殺。再加以許多人死於歐洲人帶來的疾病,使人口銳減,幸存者已不足原8萬人的半數。這些人多被壓擠到北部地區,留居南部的則被圈進保留地內。大部分土地被殖民者侵占,資源被掠奪。傳統經濟和文化已受到破壞。除種植供自己食用的玉米、芋薯之外,還必須種植為殖民者所需要的商品作物,如甘蔗、椰子、咖啡、棉花和稻谷等。部分人被迫到種植園和礦山做工。服裝的民族特點已不明顯,多穿現代服裝。從前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多見,現隻能在首府努美阿民族學博物館方可見到。許多人通曉法語,4%的人取得法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