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所引起的中醫學證候。多見於驚悸、不寐、胸痹、虛勞,以及西醫學的心律失常、心臟病、貧血、神經衰弱等疾病。

  心臟的正常搏動,血液在脈管內的正常流動,以及心所主司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均有賴於心氣的鼓動和振奮。若久病體虛、勞神過度、暴病損傷正氣、稟賦不足或老年髒氣虧虛,使心氣不足以鼓動和振奮心臟功能,心神失養,血脈運行不暢,便出現心氣虛證。臨床表現以心悸、自汗、氣短、胸悶且動則加重為主,伴見神疲懶言、精神萎萎靡、面舌色淡、脈虛等。上述表現反映瞭心氣虛弱,鼓動無力,血行不暢以及心神失養的病機特點。心居胸中,心氣不足、心失其養、胸中陽氣不振,則感心悸、氣短、胸悶不舒;勞累耗氣,故諸癥勞累後加重;汗為心液,心氣虛則心液外泄故多汗;心氣虛常兼陽氣不振,故神疲懶言、精神萎靡。氣虛則無力運血上榮頭面而見面、舌色淡;心主脈,心氣不足則脈虛無力。臨證以心悸與氣虛癥狀並見為辨證要點。若病情進一步發展,則可損傷心陽,兼見畏寒肢冷、舌體淡胖、苔白滑等癥(見心陽虛證)。心氣虛而血行失暢可成為心血瘀阻證的病因。

  心氣虛的治療以補心益氣為法,常用養心湯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