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19世紀的美術思潮。起源於法國,後及於歐洲各國。法國在新古典主義美術、浪漫主義美術之後,於30~70年代間,曾掀起過寫實主義美術運動,1848年革命後,首次用“寫實主義”自稱。寫實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為G.庫爾貝,最早的理論傢為尚弗勒裏,其第一份宣言發表於1855年。庫爾貝等所提倡的寫實主義既反對僵化瞭的新古典主義,也反對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義。它認為現實生活本身便是最適當的題材來源,無須進行粉飾。它堅持表現當代生活,並往往以社社會底層人物為作品的主人公並滿懷同情地描繪他們的處境。這種美術運動的形成和發展,有其歷史原因。在法國,繼1830年革命以後,又掀起規模更大、波及全歐的1848年革命。這場革命遭到殘酷的鎮壓,“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被踐踏,使人們不再抱有任何浪漫主義的幻想,迫切要求對現實作客觀的認識。具有批判性質的寫實主義,便是這種思想意識在藝術上的反映。

圖2 杜米埃的《共和國》(1848)

圖1 庫爾貝的《裸女與狗》(1861)

  “寫實主義”在西語中往往包括兩個含義:①指藝術的創作方法;②指藝術的寫實手法。法國19世紀的寫實主義美術中兩者兼而有之。庫爾貝等的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是寫實的,在內容上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30~40年代的巴比松畫派,是風景畫中的寫實主義的代表。與巴比松畫派有密切關系的J.-F.米勒,是寫實主義美術的重要人物,他滿懷同情地描繪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庫爾貝是眾所公認的寫實主義美術運動的領袖。繼尚弗勒裡於1853年寫作《寫實主義》一書後,他不僅在1855年發表的著名的寫實主義宣言中,提出藝術應真實地表現當代生活,他還宣稱:“寫實主義就其本質來說是民主的藝術。”H.杜米埃也對發展寫實主義美術作出瞭重要貢獻。19世紀中期法國寫實主義美術傢們發展瞭美術作品的寫實技法,特別在風景畫中對表現光線和空間感作瞭富有成果的探索。他們使上層社會歷來不屑一顧的勞動者在藝術創作中得到瞭一定的地位。但在他們的實踐和理論中,也有某些偏激之處。例如,庫爾貝在反對學院派繪畫的僵化瞭的表現程式和弄虛作假的陳腐內容時,提出繪畫隻應該去畫眼睛直接看到的東西,從而否定瞭歷史畫之類的繪畫體裁。但從整體來看,19世紀中期法國的寫實主義美術運動是法國文藝史上光輝的篇章。它對19世紀歐洲各國的文藝運動影響深遠,開辟瞭民主藝術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