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放香料用的小袋。又稱香荷包香囊香袋薰囊佩幃容臭。周代即已出現。《禮記·內則》記載:“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容臭,即後世的香囊。香包精美小巧,多施刺繡,形式多樣,可掛於帳內或佩於身邊。一般為上端作細褶並以繩貫穿的小袋,內裝香草,稱“”或“蕙草”;也有用佈料剪裁成石榴、桃、魚等形狀,包上棉花,摻以蒼術、白芷、艾草、冰片等藥物、香料縫制而成,袋下垂長穗(見圖),取“長歲”之意。還有將若幹小香包系成一串者。北方多以各色綾羅綢佈縫制佈老虎、葫蘆、五毒、生肖等形狀,南方多取絲線纏繞成大、小粽子形。香包內香氣自然散發,有增加體香、驅蟲、除穢、保健的作用。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佩帶香包的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中國漢、滿、蒙等許多民族都有使用。韓國在端午節也有佩帶香包的習俗。

  如今,香包作為配飾在中國城市幾近消失,但鄉鎮仍有使用,特別在端午節期間多給孩子佩帶,內裝雄黃,以作驅惡避邪之用,在民族地區多為饋贈禮品或定情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