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溝通柳江和灕江的運河上的分水堰壩,並作為這條運河的簡稱。這條運河又稱臨桂陡河桂柳運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南。它聯繫灕江支流良豐江和柳江支流洛清江的支流相思江,直接溝通桂林同廣西西、北部,及與貴州東南部的水運交通,避免繞經梧州的迂遠航程。工程始建於唐長壽元年(692)。自分水塘起,東西兩側分別築堰埭節制分水流量。分水水塘處沒有明顯的分水嶺,水源為自山丘巖洞流出的地下水。沿途利用洪水季節地表和地下蓄積的水量補給。自唐至明,都有修築。清雍正九年(1731)大修,建陡22座,又建泄洪建築物。工程整體規劃、建築物形式都與靈渠相似,因此,並稱南北二陡河,或桂林府東西二陡河。有灌溉之利。又由於河道坡度平緩,有平衡良豐江和相思江水量的作用。20世紀40年代還可以通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改造成以排澇為主的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