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傣族英雄史詩。“相猛”意為“一地之寶”。作品最初以歌手口頭演唱的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後由傣族“康朗”(知識份子)加工整理成書後,又以《大相猛》(7 000餘行)和《小相猛》(4 000餘行)兩種詳略不同的手抄本流傳在民間。1962年巖峰王松根據《大相猛》手抄本翻譯、整理成漢文,發表於《山茶》雜誌(1981);傣文本由刀新平>整理,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史詩梗概:古時候,傣族地區有101個勐(部落),戰亂不已。最強大的勐荷傣王子沙瓦裡為擴充軍事實力,以吞並整個森林,用比武招親的辦法,將自己的妹妹楠西裡總佈許給勐瓦蒂的貌舒萊,換取10萬大軍。但招親儀式剛結束,公主便被魔鬼劫走。經過一場激戰,勐維紮的王子召相勐殺死魔鬼救出公主,兩人產生愛情,在森林裡結為夫妻。沙瓦裡得知後,用計捉住召相勐,聯合貌舒萊進攻勐維紮。召相勐被天神救出後,為避免戰爭,不記相害之仇,派出使者去求親求和。但驕橫的沙瓦裡拒不接受,還出兵征伐所有部落。召相勐隻得調集軍隊迎敵,最後戰勝瞭入侵者的聯軍,統一瞭森林中的各部。《相勐》取材於傣族歷史上部落戰爭的重大事件,真實地反映瞭傣族古代社會由部落林立到部落聯盟直至最後形成統一的歷史進程,展示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塑造瞭各種英雄人物,顯示瞭民族崛起期——英雄時代的民族精神。在藝術手法上,作品采用框架敘事結構,即以一個故事貫穿全詩,再以大故事套小故事,使情節的發展變化紛繁又緊扣中心。此外,作品語言清新、優美,充分體現出傣族傳統詩歌的獨特韻味。《相勐》以其特定的歷史價值與藝術成就,被稱為傣族最為成熟的一部英雄史詩。